近日,以“最憶是宜昌”為主題的三峽非遺旅游周在宜昌市點軍區拉開帷幕,作為第十二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系列活動之一,此次活動不僅向世人展示了極具宜昌特色的文化饕餮盛宴,更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邁出了創新式的一步,讓非遺文化走向大眾視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老且極具生命的地域性文化記憶,在幾千年歲月的打磨下,逐步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一代代先輩,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傳承至今。如何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非遺瑰寶,讓非遺“不遺憾”,擺脫生存之困、斷層之困、保護之困,讓非遺從“孤芳自賞”華麗轉身為“群芳爭艷”,并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久久為功。
非遺傳承,就是要跳出因循守舊的思維,在保留非遺本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型創作,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此前,宮廷劇《延禧攻略》火爆熒幕,劇中娘娘頭上的繡花飾品以小巧精致的外觀走進大眾視野,而繡花正是來自繡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他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前提下,將宮廷繡花創新為乖萌俏皮的動物造型,讓繡花工藝枯木逢春,老樹發新芽。文化創新并不是按照現今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去全面“改裝”非遺文化,而是幫助這些文化進行創新型轉化和發展,不斷地去迎合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迎合,從而不被時代邊緣化,讓非遺文化能“活”的下來、傳得出去。
非遺之所以珍貴、稀有,歸根結底是文化傳承人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精雕細刻下的匠人精神。“東方雕塑廠”創辦人——陳淑珍,每一次的下刀都追求極致,塑造了諸多栩栩如生,帶有濃郁鄉土風情的人物形象,用匠心給每一團泥巴注入了生命。所謂匠心,不是偶發的靈感迸發,也不是空有情懷的號召,它的前提是堅守與專注之道。正是一位位同陳淑珍一樣,追求極致的“非遺人”日復一日地精雕細琢,才讓“泥香”飄落全國各地,飄入千家萬戶。
挖掘市場,打造傳承生態圈。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市場的保駕護航。大多非遺技藝傳承人,沉寂于技藝的精雕細琢,因創造不出經濟價值,面臨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窘境。打開市場,做到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才是順時代之舉。例如花西子同心鎖口紅,將雕塑技藝運用于化妝產品,打破傳統口紅在造型的束縛,迎合了萬千女性的審美;又如當前在火爆全網的漢服,運用“互聯網+非遺”,迎合了年輕人喜好,經常出現“秒上架、秒脫銷”的盛況。加強文化和商業的有機融合,讓非遺文化創造出經濟價值,并逐步培養起消費市場,將數量龐大的網絡消費者變成非遺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形成良好的非遺文化生態圈,讓非遺產品開出經濟之花。
發展并傳承好非遺文化,必須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找到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速公路”,規避文化傳承“路障”,規避非遺式“非常遺憾”,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稿源:荊楚網
周承澤(宜昌點軍區)
作者/來源:荊楚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