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開幕。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1月24日電 (記者 崔佳明)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開幕,泉州、寧波、哈爾濱、青島、長沙、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個城市的30余項非遺項目,齊聚揚州古運河畔。
揚州市市長張寶娟在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說,作為國內第七座榮獲“東亞文化之都”殊榮的城市,揚州擁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其中雕版印刷、古琴和剪紙3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玉器、漆器等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杰出代表。
與會嘉賓參觀紹興花雕制作工藝。 崔佳明 攝
“高質量的傳承是非遺等文化保護的關鍵和目的所在。”張寶娟說,“我們現在所在的486非遺文化集聚區,就是一座集非遺活態展示、文創開發和旅游體驗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正日益成為年輕人感受體驗非遺文化的‘網紅’新地標。”
記者在現場看到,泉州花燈、惠安影雕工藝、青島萊西木偶劇、“指間大象”草編包、寧波鄞州竹編、微型家具、長沙湘繡、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哈爾濱黑陶、樺樹皮畫、西安長安泥塑、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揚州漆器髹飾技藝、揚州玉雕、揚州刺繡、紹興越窯青瓷燒制技藝、敦煌彩塑等展位前,人頭攢動,尤其是非遺傳承人現場技藝的展示,讓大家領略了非遺的獨特魅力。
非遺傳承人杜永衛現場展示敦煌彩塑制作技藝。 崔佳明 攝
揚州以“東亞文化之都”為名,以“優秀非遺文化”為媒,舉辦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這既是揚州市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也為各“東亞文化之都”展示新時期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的豐碩成果搭建平臺,旨在進一步促進“東亞文化之都”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升“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身著泉州惠安女服飾的非遺傳承人展示惠安影雕工藝。 崔佳明 攝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今天,來自國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代表以及非遺大師們齊聚揚州,舉辦非遺作品展,既是2020‘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揚州活動年的重要內容,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拓寬了眼界,提供了借鑒。”張寶娟如是說。(完)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