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擴大非遺傳承人的視野,加強青少年兒童對非遺的認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8月17日,浙江武義的大小傳承人們懷揣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共同前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之旅。在浙江省級文化特派員石小倩的帶領講解下,武義縣的大小傳承人們參觀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各個展區,深入了解了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遺館,是展示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收藏和展示了全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作品。武義縣的大小傳承人們在這里欣賞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傳統戲劇等非遺項目的實物展示,還通過多媒體互動體驗、現場沉浸式體驗等形式,直觀感受非遺的獨特韻味。
參觀過程中,小傳承人們被浙江省非遺館內豐富的展覽內容所吸引。從震撼的綠眉毛海船到經典的古戲臺,從精美的細紋刻紙到光彩炫目的首飾龍,每一件非遺展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傳承人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參觀,他們對非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和發揚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決心。令傳承人們格外激動的是,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昆劇團)在浙江省非遺館上演的風華萬代——昆劇經典折子戲專場演出特別深受歡迎。昆劇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人們沉醉在昆劇《南柯記·瑤臺》《寶劍記·夜奔》等經典折子戲的劇情里,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和對角色的深刻詮釋,也讓在場觀眾為之動容。現場觀看演出的傳承人群中,還有不少與昆曲有著很深的淵源。
“能在省非遺館看到這么專業精彩的演出,實在太激動了,我從當地的昆劇團出來后一直擔任藝校老師,這次出來也學習到了很多,我們會將省里的所見所聞帶回武義,加強對藝校學生的培養,讓我們武義昆曲的保護傳承工作向省里看齊。”武義昆曲傳承人范仙蘭說。武義縣文化館館長金東亮表示:“非遺的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希望能夠激發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讓他們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同時,也希望非遺傳承人能夠通過交流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讓我們的非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浙江省非遺館供稿)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今天,和杭州天童美語一同走進非遺竹編的世界,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獨特韻味和教育價值。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傳承非遺竹編,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始將這一傳統手藝引入課堂。和杭州天童美語一同走進非遺竹編的世界,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獨特韻味和教育價值。和杭州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這是海淀區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的活動之一,5位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向小學生們傳授非遺技藝。該校多個學生非遺社團展示了學習成果。目前,海淀區已實現非遺進校園全覆蓋。石油附小校長夏明霞表示,該校作為非遺傳承基地校,將持續把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