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2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游 通訊員 劉琛)舞臺上,3個木偶在演員手中不斷跳躍,脖子上的珠子也隨之高高拋向空中,然后穩穩地落回木偶頭上,臺下的孩子們紛紛睜大眼睛、屏住呼吸,不時爆發出一陣陣歡呼……今年6月11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湖南雨花非遺館,每周六的非遺周末劇場如期亮相,《東郭先生與狼》《游湖》《虞美人》《春閨夢》等五個經典故事以國家級非遺——湖南杖頭木偶戲的方式輪番上演,讓現場市民大飽眼福。
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南雨花非遺館共匯聚了300余個非遺項目、200余名非遺傳承人,成為國內聚集非遺項目數量最多、非遺傳承人最集中的場館。
吃玩賞學購
360度感受非遺魅力
“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木偶戲,沒想到小小的木偶,不但造型精美生動,表演還這么細膩傳神!孩子看得開心,我也覺得很過癮。”市民肖偉豪告訴記者,前幾天在“湖南雨花非遺館”的微信公眾號里刷到周末劇場上演木偶戲的消息,他早早就參加了免費報名預約,趁著周末帶孩子來感受非遺的魅力。
如今,徜徉在湖南雨花非遺館,你既能欣賞到栩栩如生的根雕、用勺創作的泥書,也能發現二維碼竹筐、年畫手機殼等文創產品,還能親身體驗數十項非遺技藝。每逢周末不但有周末劇場,還有非遺集市,讓市民過足癮。
“百聞不如一見,孩子們只有自己動手才能真正了解‘非遺’二字的內涵和意義。”畫糖畫、磨豆漿、捏面人……趁著周末,“80后”媽媽劉真特意帶著孩子來逛非遺館,豐富的體驗項目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劉真說:“我的童年也回來了。”
“不但要讓非遺活起來,更要讓非遺傳下去。”湖南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介紹,館內首創了“非遺+市場、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互聯網、非遺+演藝、非遺+文創”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打造出“吃、玩、賞、學、購”的非遺主題文旅綜合平臺。
打造非遺高地
匯集300余個非遺項目
來自14個市州的非遺工坊、非遺老字號、非遺企業紛紛擺攤亮相,精彩的絕活爭先曬出來,市民們邊賞絕活邊親身體驗;常德絲弦、創意戲歌等輪番登場,現場呈上視覺盛宴……6月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主場活動暨第三屆湖南非遺購物節在湖南雨花非遺館啟動。現場,由省文旅廳遴選出常德絲弦、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岳州扇制作技藝等14個非遺項目進駐非遺集市,展出各市州地標性精美的非遺項目和產品,讓市民們樂逛“非遺大集”。
“成立8年來,湖南雨花非遺館已成為長沙的一張文化名片。”雨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不僅僅是傳統的藝術瑰寶,更是一種具有經濟特點、可轉化為消費品的商業資源,既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可以利用其商業價值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當前,雨花區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非遺項目7個、區級非遺項目12個。湖南雨花非遺館已匯聚了300余個非遺項目、200余名非遺傳承人,成為國內聚集非遺項目數量最多、非遺傳承人最集中的場館。雨花非遺館以“打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地”為目標,為傳承人、文化工作者搭建橋梁,為非遺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打造“吃、玩、賞、學、購”的非遺主題綜合平臺,推動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強省會”貢獻力量。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主辦方介紹,此次非遺“劇”好玩活動的舉辦,讓大家領略了木偶及木偶戲這項非遺的獨特魅力,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未來,成都綠舟博物館將繼續在非遺博覽園等場所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引導更多人了解、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