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云駒(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民間文藝理論家)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我國是最早、最積極參與和介入國際非遺保護事務的國家,也是進入世界非遺代表作數目最多的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們的生活傳承,也豐富著我們的生活。它包括了我們生命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也包括了我們生存世界的我者與他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所有的關系和關聯。
保護和利用非遺,并不是讓生活倒退,而是讓城市化、現代化、科技化、市場化、信息化、物質化的進程有一種逆向的平衡力量,使人類同時可以回到精神家園、回到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回到身與心的統一,回到鄉(xiāng)愁,回到山水田園的生態(tài)美學,回到創(chuàng)意世界,回到感性的豐富性,回到好奇心世界,回到手感和觸覺,回到想象力,回到身體美學,回到美的生活,回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一切都與休閑生活、休閑文化、休閑產業(yè)、休閑經濟密切相關。
非遺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文化,因而可以與任何地方的休閑文化及產業(yè)聯系起來。非遺無不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又可以與任何地方休閑經濟發(fā)生標志性聯系。非遺的文化空間就是天然的休閑文化空間。休閑的本質包括:休息、休假、休養(yǎng)、休整,其對于人類的核心價值在于兩個基本點:一是調整生活節(jié)奏,使生命節(jié)律和諧;二是提供幸福源泉,使生命豐富美滿。在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的新時代,休閑的意義顯得格外醒目。非遺的意義通過休閑價值的實現,也可以使非遺的保護傳承増?zhí)砀嗟臅r代意義和生活內涵。
貴州的加榜梯田,不僅是當地民眾生產的載體,而且其獨特的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李韻攝/光明圖片
就中國情況而言,非遺和休閑兩種文化形態(tài)都有必要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互相融入。即非遺要大力挖掘自身的休閑功能、休閑價值、休閑潛質,在休閑世界展示風釆,發(fā)揮引領,釋放能量,促進中國休閑的大發(fā)展;同時休閑要充分融合非遺,用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使非遺更具魅力、活力,搭建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平臺,使休閑更具人性、更加親近、更有生活。
我個人以為,在這方面有幾個大的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一是節(jié)日非遺的休閑價值。中國過節(jié)的傳統歷史悠久,內涵極大豐富。春節(jié)從臘月開始算,一直要到二月二龍?zhí)ь^才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其間有小年、除夕、正月、元宵等幾個高潮,春節(jié)的臘八、祭灶、年夜飯、拜年、元宵等節(jié)點,又是大餐、小吃、零食、服飾、玩具、年畫、剪紙、對聯展示的大舞臺,搶年、社火、燈會則是游藝、娛樂、表演、競技、武術、舞龍獅、跑旱船、賽社、唱大戲、觀燈、猜謎的大聚會。節(jié)日的時間是非遺,節(jié)日也是所有非遺匯聚、集中、競賽的舞臺。中國大大小小節(jié)日數量過千,實現了國土的全覆蓋,而且串聯起全年每個季節(jié)、每個月份甚至每一天。
2007年,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春節(jié)按民俗慣制從除夕開始放假,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新增為放假的節(jié)日。這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制度設計和制度調整,直接表征著新中國對民俗節(jié)日的高度尊重,對民俗節(jié)日和節(jié)日民俗的傳承產生了巨大的國家推動力和制度保障力。此后十余年的傳統節(jié)日和假日的合一,讓人們有假日去過節(jié),有節(jié)日去度假,既保障傳統文化連綿不絕、年復一年、代代傳續(xù),又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調節(ji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節(jié)律和身心健康,還極大地拉高節(jié)日經濟、促進文化旅游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消費增長,成為中國文化和經濟雙贏的壯觀奇觀。節(jié)日非遺的休閑意義大有作為。
二是中國鄉(xiāng)村近700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不僅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數千個亮點,是非遺和休閑的共同的文化空間。每個傳統村落都蘊含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傳統村落是鄉(xiāng)村旅游、休閑度假、農家樂、民宿、生態(tài)游、田園風光的理想目的地。目前,這近700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除極少部分發(fā)展相對成熟外,絕大部分都有待于向現代轉型。從2014年起,中央財政給予每一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一次性補助300萬元,目前已有4350個傳統村落獲得了這項補助,補助金額總計130多億元。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持下,傳統村落的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人居環(huán)境的基本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在保持其原貌風貌外,向舒適、宜居、宜人發(fā)展。這也將是中國休閑目的地的一個重要生長點。
三是中國的特產和手工藝是休閑產品的巨大寶庫。中國物產豐富,經初步調查統計,全國各地歷史上不斷列為“貢品”的高品質特產就達數千種,不僅有東西南北之異,也有吃、穿、用、娛、器、藝的不同品類。著名的絲綢織錦就有幾百種之多,不同陶瓷品種和產地也達數百個,年畫產地有一百多個,剪紙有四十多個民族的不同樣式……民間美術僅大的種類就有三百多種,手工作坊、手工技藝、手工藝品更是成千上萬。中國手工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也是它的杰出代表。手藝對心靈手巧、巧奪天工、化腐朽為神奇、培育能工巧匠功不可沒,對慢生活、對靜心寧氣、對審美趣味、對參與體驗都大有裨益,對文創(chuàng)產品和文創(chuàng)產業(yè)更是巨大的孵化器。手工非遺是各個地方個性化標志性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品質和豐富性的文化,也是休閑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觸手可及的對象。
四是武術、競技、表演類非遺的感官性、觀賞性、實踐性、行為性可以讓休閑更具感性和美感,讓生命充滿動感,讓生活更加賞心悅目。中國的戲曲種類有300多種,曲藝品種也有500余種,民間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等亦多姿多彩。傳統武術、傳統體育項目繁多。國家已經舉辦了11屆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參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龍舟、獨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民族武術、民族式摔跤、民族馬術、民族健身操。另有表演項目達194項。所有這些項目幾乎全部都是國家級非遺。在城鄉(xiāng)廣場,廣場舞風潮歷久不衰。能歌善舞已經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生活的夸贊,而是今天人們休閑文化的一個突出標志和休閑常態(tài)。感官的豐富性和身心的愉悅正在這些非遺文化普及中得到恢復和提升。劇場和廣場、觀賞和參與正在產生互補效應,它們的橋梁和媒介正是我們應該刮目相看的休閑。
總之,非遺與休閑更緊密地融合,將是未來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又一匹黑馬,我們不僅要拭目以待,更要躍馬揚鞭沖向未來。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5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下一篇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fā)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jié)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jié),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jié)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qū)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yè)、節(jié)日節(jié)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
為深化人才服務內涵、弘揚嶺南傳統文化,5月11日,東莞市東坑鎮(zhèn)、大嶺山鎮(zhèn)、寮步鎮(zhèn)攜手在東坑鎮(zhèn)農業(yè)園灘美湖開展了一場有趣有味的高層次人才親子龍舟非遺文化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