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楊雅)11月26日,由中國藝術官方門戶網站藝術中國和獨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共同打造的“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先進成熟的數字技術,系統紀錄、整理中國瀕危的傳統音樂,同時將這些音樂注入當代進程,并通過藝術中國的聲音中國頻道呈現,共同建造中國非遺音樂資源的國際互聯網傳播平臺,向全球傳播、推介中國的非遺音樂藝術。
由于社會生態的變遷,過去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珍貴民族音樂正面臨著失傳,甚至消亡的危機。對此,摩登天空總經理沈黎暉表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音樂的根源和起點是民族音樂。需要懷著尊重和敬畏的心境去發現、保護、傳承民族音樂遺產,這是此次共同發起建立中國非遺數字音樂庫的初心。
聲音中國藝術總監張曉舟則表示,“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將堅持藝術、學術、技術三者的統一,梳理、保護、研究民間傳統音樂文化,同時要建立全球視野和國際語境,創造跨民族、跨文化、跨樂種、跨門類的共情和共鳴,把非遺傳統音樂,注入當代歷史進程。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