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華縣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讓民族民間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非遺’作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寄托著一種濃濃的鄉愁,我們一直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抓好傳承與保護工作,盡全力留住了20萬南華兒女的鄉愁。”南華縣文化館負責人王學禹說。
文化瑰寶綻放南華風采
南華縣內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是全縣各族人民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資源。近年來,南華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發掘工作,通過走村串戶,及時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項目歸類、文字影像資料整理并積極推薦申報。
截至目前,南華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50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8人。其中:省級項目10項,省級傳承人10名;州級項目12項,州級傳承人21人;縣級項目28項,縣級傳承人97名。
主題活動讓非遺“活”起來
每年夏天,各種野生菌大量上市,南華縣依托縣內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和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成功舉辦了十八屆美食文化節,將縣內的美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進一步提高南華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潛力,培強做大文化產業,依托民族文化成功打造出咪依嚕AAA級旅游景區、雨露白族啊呀嚕田園農莊和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傳統的民族刺繡技藝為載體,發展壯大刺繡產業,目前有繡女2028名,年實現營業收入1512.7萬元。生產車間固定從業繡女324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靈活性繡女1846人,人年均增收4000元,充分發揮了“頭雁效應”和帶動作用,使民族文化得到傳承與保護的同時,增加群眾收入。
守護根魂讓非遺再譜新章
“根植群眾沃土,‘非遺’保護才能更有張力,無論是‘非遺’技藝還是文化表演,讓越來越多的‘非遺’走進我們的生活,是當前和今后我們需要重點開展的工作。”南華縣文旅局副書記許德存說。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省級傳承人丁蘭英說。據了解,南華縣共建立了“鎮南月琴制作技藝”“火草紡織技藝”“南華阿蘇者跳歌調”“彝族服飾”“雨露白族正月燈會”5個傳習所,依托各傳習所、傳承人,定期組織開展傳習、培訓。
2021年以來,累計培訓阿蘇者跳歌調、彝族服飾等非遺項目愛好者3000余名,推動了彝族服飾等重點項目普及推廣。
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南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彰顯南華文化的魅力。在下步工作中,南華縣將依托文化資源挖掘整理打造“鎮南八景”,推出一批獨具南華特色的網紅打卡點,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南華、愛上南華。
云南網通訊員呂玉玲攝影報道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