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3個“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堅守行將消失手藝活的工匠人。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產量、高效率的現代工藝制品取代了傳統竹編產品的地位,這種窘境使得竹編的手藝人越來越少,竹編技藝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但是在懷化黔陽古城里,作為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技藝黔陽竹藝傳承人的羅云軍卻不斷堅守這項手藝活長達30多年。
在懷化黔陽古城的這間窨子屋里,一大早,羅云軍正在用竹篾編織一個小簸箕,一個小簸箕要用到大約200根竹篾。只見羅云軍用竹篾以挑和壓的方法構成經緯交織,不同顏色的竹篾逐步形成不同的圖案。
純手工制作竹編30多年的羅云軍,雙手十根指頭都呈現出紫色,這是每天用竹子編織逐漸形成的。一根根厚度不到1毫米、寬3毫米、長50厘米的竹篾在羅云軍手中經過蒸煮、上色、編織,變成燈籠、籃子、手提包等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
當地人用竹子制作竹制工藝品的歷史源遠流長,黔陽“毛氏竹藝”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現年53歲的羅云軍,從小對竹藝興趣濃厚,師從竹藝大師毛兆良,成了“毛氏竹藝” 第六代傳人。
如今,羅云軍又把竹編技藝傳承給了兒子羅志民,羅志民在父親的影響下,為了改變現狀,多次外出學習求變。回來后,大膽創新竹篾技術,制作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各類挎包。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竹編工藝得以傳承和發展,需要工匠默默堅守和虛心傳授,為了推廣竹編文化,羅云軍的竹藝園免費招收學徒,并且與上海的高校建立了聯系堅守行將消失的手藝活:巧手織活竹品 非遺指間傳承,通過網絡直播,為大家“云”上傳播竹藝文化,讓竹編文化綻放出了更強勁更持久的生命力。
(原標題《堅守行將消失的手藝活:巧手織活竹品 非遺指間傳承》)
編輯 劉悅凌 審讀 劉春生 二審 周夢璇 三審 余曉澤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
從5月22日到26日,淘寶攜“中國寶貝”非遺項目亮相深圳文博會,現場帶來上百件精選非遺周邊商品,為手工藝人們提供了絕佳的展示舞臺。非遺不已經再是博物館櫥窗里的靜態標本,而是成為年輕人購物車里的“新寵”。
在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有這樣一對母女,她們醉心制作傳統布老虎,讓這門非遺手藝代代相傳。孫文娟說,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一件件作品也走入了千家百戶,希望未來河套孟家布藝老虎能有機會走出國門,讓中國傳統非遺展示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