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在全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那么“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是什么?
雒樹剛部長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行的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要“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進教材,發揮非遺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這段話傳遞出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要“推動非遺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顯然,今后一個時期,“非遺教育”將成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成,且需要逐漸使之制度化、系統化、規范化。因此,準確定位“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將會保證這項工作永遠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是為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學生進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充分了解和體會中華民族人類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從而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敬畏心,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擔當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與“非遺進校園”活動是同步推進的。2005年6月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北京市的學校就有了“非遺”的身影,當時進入的校園,不僅有大學,也有中小學。最初“非遺進校園”的基本思路就是推動非遺的宣傳展示和傳播,進而將其轉化為學生的親身體驗,在體驗中認識和領悟非遺的深厚魅力。
可以肯定地說,“非遺進校園”是實現非遺保護保承、培養后繼傳人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我們的學生中一定會出現終生投身于非遺事業、一直致力于非遺傳承的“非遺傳承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不是說,現階段就把培養非遺傳承人作為我們的既定目標之一。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階段,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只是學生眾多的學習內容之一,甚至不可以簡單強調為“重要的”的學習內容之一。
“非遺”對于某些有著強烈興趣、有著基礎條件和悟性、有著終身從事某種非遺傳承的學生也許重要,而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它只是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構成條件。因此,此時談“非遺傳承人”為時尚早。
“傳承人”尤其是“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傳承人的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師帶徒的形式進行,需要師傅口傳身授方能實現,且這種傳授需要“一對一”地進行。過去學徒尚需“三年零一節”,且出徒后尚需多年的打磨歷練,有的技藝沒有十年八年也未必能掌握其真諦所在。
如果非要從培養傳承人的角度去說,“非遺進校園”的準確定位,應是播撒“傳承人”的種子。因此從若干年后“非遺進校園”的成果中,并不排除有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傳承人,會成為大國工匠,成為工藝大師,甚至成為我們國家極其珍貴的“代表性傳承人”。
從2006年開始,我國“非遺進校園”工作不過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且目前“非遺進校園”的發展并不均衡。對于實現“非遺進校園”最重要的入手處和最佳途徑,就是通過宣傳展示、互動體驗,激發起學生們對非遺資源濃烈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非遺進校園”最直接、最實際的意義,就是開啟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點燃學生對非富多彩非遺資源強烈的興趣點。以非遺資源所蘊含的獨特魅力,無論對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足以激發起學生們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而“非遺進校園”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點燃、激發并培植這種興趣。
那么,“非遺進校園”的意義何在?
第一、“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進而不斷地擴大非遺的社會影響力。
第二、“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學生感知人類祖先的聰明才智,生成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心和神圣感,喚起學生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第三、 “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學生認知非遺產品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追求甚解、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第四、“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展示“非遺”的神奇魅力和風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掌握一點非遺技能,實現播撒未來“非遺傳承人”種子的目的。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