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紅紙
一把剪刀
一雙巧手
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剪紙世界
躍然眼前
6月28日,蒙古族青年歌唱家烏蘭圖雅走進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牧勒非遺工坊”,通過“快手”直播向海內外網友介紹“敕勒川非遺剪紙藝術”和“敕勒川文創產品”,數十萬網友收看了直播,并且詢問“敕勒川非遺文創產品”的有關情況和購買渠道。
“牧勒非遺工坊”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烏蘭不浪村,是一家獨具特色的“非遺傳習基地”,擁有非遺藝術館、文創藝術館、非遺研學實踐基地、牧勒非遺眾創空間、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巾幗文明崗等,吸納非遺手工藝人12位,還有75位合作手工藝人。主要設計與定制剪紙作品、草原旅游紀念品、家福禮品、商務禮品,運用手工編織、剪紙、中國結、布藝、珠藝等民族傳統工藝,創作充滿濃郁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深受各界朋友的喜愛。“工坊”還有印刷術、五谷雜糧石磨技藝、皮影戲、十二生肖文化等手工體驗的“車間”。
烏蘭圖雅與“牧勒非遺工坊”創辦者、剪紙藝術傳承人崔霞進行了深度交流,并且在崔霞的教學下,現場剪出一幅“雙馬祥云”的作品。
烏蘭圖雅說:“能夠向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并且動手剪紙,收獲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歷史記憶,剪紙藝術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非遺需要更多的人堅守陣地、傳承下去,作為草原歌者,十分愿意做內蒙古非遺的傳播者、推廣者,讓更多的非遺項目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特別是通過直播推廣引導更多的青少年接過非遺的接力棒,不能讓非遺斷檔在我們這一代。”
烏蘭圖雅表示,這次在家鄉內蒙古,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很高興向海內外網友介紹草原風情、介紹內蒙古、介紹敕勒川,“愛上內蒙古、愛上敕勒川”就應該對文化遺產有使命感,把草原上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牧勒非遺工坊”創辦者、剪紙藝術傳承人崔霞表示,建立非遺工坊和研學實踐基地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體驗中國民俗文化,實現“手工傳承”傳統非遺的目標,使廣大青少年能夠體驗精彩的非遺技藝,每年參觀、體驗者逾萬人。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