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來,松江區有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調查和挖掘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近日,松江區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其中葉榭占了3位。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新增的非遺傳承人吧!
第七批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這3位非遺傳承人都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小綠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十幾歲時,外婆教她篩粉、熬豆沙,了解當地傳統年糕制作流程,在邊玩邊學中,朱燕慢慢的掌握了制作方法,并愛上了這一傳統手工藝。長大后,逢年過節都是朱燕幫媽媽一起制糕。
2016年,拜上海米糕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顧火南為師,學習葉榭軟糕制作方法。
2019年底,通過學習與實踐,全部掌握了葉榭軟糕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藝,在八十八畝田建設米糕工坊,對外展示宣傳,每月2次邀請顧火南師父現場指導。
▲顧火南在八十八田米糕工坊指導朱燕制糕
▲朱燕同師父顧火南在佘山登高活動上展示
▲朱燕同師父顧火南在“儂好上海”節目上展示葉榭軟糕制作技藝
2019-2020年,推出活字模板,內容有美好寓意的“平、安、快、樂”“良、辰、美、景”“花、好、月、圓”等字樣;在認真聽取不同年齡顧客意見反饋的同時,吸取其他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在反復實驗推敲后制作出紫薯、棗泥、南瓜、桂花豆沙四款新口味。
2021年,在傳統葉榭軟糕的基礎上創新推出“喜糕餅”;將葉榭軟糕帶進廣富林遺址,定期開展制作體驗活動,每周吸引數十組家庭前來體驗制作。
▲朱燕(右)在指導徒弟制糕
▲在徒弟顧巧珍(右)的指導下,青少年們在體驗制糕過程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朱燕對葉榭軟糕的情懷更加濃厚。她表示,在傳承的基礎上還要結合當代市場的反饋,敢于創新,不斷突破,與時俱進。同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讓非遺走進更多市民的生活,這也是她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朱燕攜葉榭軟糕榮獲上海伴手禮金榜
▲朱燕在車墩影視基地宣傳葉榭軟糕
▲朱燕進張澤敬老院為老人送軟糕
1986年冬,與張澤興婁大隊(今井凌橋村)徐秀龍學習屠宰技術及木桶羊肉制作方法。
1987-1989年,同徐秀龍在張澤興婁隊(今井凌橋村)經營家庭作坊羊肉莊,嚴把質量關,收購健康強壯、純放養的山羊。
2009年至今,在鎮南路經營“張澤羊肉大酒店”,工藝上仍采用傳統木桶燒制,松江新暉大酒店、東其昌大酒店、晉盛食府、方松街道政府食堂等單位長期向其訂購白切羊肉、爛糊羊肉。
▲顧雪祥燒制“爛糊羊肉”
▲顧雪祥在燒制羊肉
▲顧雪祥烹飪菜品展示(羊肉鍋貼、白切羊肉)
2015年,由松江餐飲協會的牽頭,松江老鄰居飯店、晉盛食府、東其昌大酒店及九亭、新橋地區的飯店廚師來張澤學習木桶羊肉制作方法,由其親自指導。
▲松江報記者現場采訪顧雪祥,了解張澤羊肉制作工藝
▲顧雪祥(左中)協辦第12屆張澤羊肉美食文化旅游節烹飪賽
2016年,創新菜品“魚羊餡”“百葉羊肉堡”“扎肉”及點心“羊肉鍋貼”,其中“百葉羊肉堡”在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職業技能賽中獲銅獎。
2018年至今,顧帶領新人學習傳統張澤羊肉制作方法,同時自主學習外來新興菜品,豐富本地羊肉菜肴,使之成為既有傳統,又有時代特征的美食。
上世紀60年代后期,跟大廟村紡織能手高旦珠(女,1904-1980)學習紡紗、漿紗及平布、高麗布、踏布織造技術;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摒棄傳統粗紗粗經,改用細紗細經(機械紗)織作,相比之下,細紗細經織作的布料比傳統布料質地更細膩柔軟;
上世紀70年代后期,自行設計杠紗布、雙紗布等紋樣,亭林鎮、松江城區等一些顧客曾多次來訂購;
▲彭梅華(左)在漿紗
2019年,協助文體所收集民間土布及紡織系列工具;
2020年7-9月,協助文體所整理筘布紋樣527種;
2021年4-8月,協助文體所梳理當地織造技術和藝術特點;
▲彭梅華在葉榭鎮第三屆民俗文化節上展示織造技藝
▲彭梅華(左)和當地織作能手在整理經線
▲彭梅華(右)在葉榭非遺傳習基地向參觀者介紹織造技藝
2021年10月,赴永安百貨展示葉榭筘布紡織技藝;
2021年12月,2次赴松江布展示館交流、展示。
▲彭梅華在上海永安百貨展示紡紗
▲彭梅華在上海南京東路永安百貨現場指導參觀者體驗織布
彭梅華對傳統紡織技藝有著深厚的感情。近幾年,她參加各級開展的非遺傳承、展示活動50余次,對傳統紡織文化有了新的認知,認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僅要做好傳承工作,還要多學多悟,具備創新精神,讓這古老的技藝重新進入百姓生活。
守正創新,踔厲奮發
書寫松江非遺新篇章
供稿:人文松江、葉榭鎮文體中心(何文權)
上一篇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
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1、題目: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以上就是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