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園祥音法鼓正在表演。 王在御 攝
中新網天津2月1日電 (王在御)1月31日正月初十,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政府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搬到了群眾家門口,讓老百姓在傳統民俗中感受濃濃的年味和厚重的文化傳承。
據了解,在該區雙口鎮中河頭村黨群文化廣場上,近百名民間文藝團隊成員和非遺民間藝人組成表演隊邊走邊演,劉園祥音法鼓、王秦莊同議踩高蹺、西柳行小車會等項目輪番上陣,鏗鏘的鑼鼓聲引來周邊群眾駐足觀看,頭戴面具,身著戲服的演員們把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引來大家的陣陣喝彩。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園祥音法鼓正在表演。 王在御 攝
據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園祥音法鼓建于清道光年間,因其鼓樂齊奏發出雅韻之聲,代表著祥和歡樂、吉祥康寧,故名為“祥音法鼓”。鼓、鈸、鐃、鐺、镲鉻五種打擊樂器配合演奏。鼓是指揮,“頭鈸”或“頭鐃”與鼓配合為曲牌開頭。演奏形式有設擺和行會兩種。劉園祥音法鼓現已傳承到第六代。
劉園祥音法鼓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劉玉新表示:“劉園祥音法鼓原為廟中娘娘出巡時的隨駕法鼓,后來演變成年節時期的一項表演活動,以富有韻律的‘祥音’為大家帶來新一年的祝福。”
圖為“漢溝英武少練會”的小演員正在表演。 王在御 攝
據了解,近代民主革命運動參與者安幸生烈士的故居便位于該區雙口鎮中河頭村,2021年該村被列為天津市首批紅色旅游景區。此次非遺展演將傳統文化融入紅色鄉村,不僅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精神力量,也是切實推動“紅色河頭、綠色雙口”示范區建設取得的明顯實效。
傳承的是文化,感受的是民俗,渲染的是年味,中河頭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民俗文化展演大放異彩,小車五彩繽紛,裝扮艷麗照人,高蹺表演花樣迭出,背拐、尊走、單腿跳,幾個高難度動作引得村民紛紛連聲叫好,將現場熱烈喜慶的氣氛帶到了頂峰。
圖為天津市級非遺“西柳行太平車會”正在表演。 王在御 攝
鏗鏘有力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小船搖起來,動聽的小曲唱起來,這些精彩的節目讓今年這個別樣的春節更具年味,村民的歡聲笑語映襯出對幸福美滿生活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期盼。(完)
(中國新聞網)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