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9日報道:6月11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非遺光彩”。圍繞這一主題,上海市非遺協會今天舉行線上座談會,與會嘉賓認為,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就是古為今用、傳承發展、守正創新。
作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玫瑰栽培技藝”的項目保護單位,上海盛政實業集團在崇明擁有數千畝玫瑰種植基地,形成了一條集玫瑰種植、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展示、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積極培育自主品牌,開發設計了洗護用品、養生飲品等一系列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玫瑰產品。上海盛政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政認為,要使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首先要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活起來”,只有不斷進行傳承創新,才能讓人們真正享受到自然的饋贈。
在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鋼看來,用經典的工藝技術來生產出滿足今天人們生活需求和審美理念的產品,是一條必由之路。我們是市級非遺項目“海派旗袍制作技藝”保護單位,核心技術為緙絲工藝。緙絲工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以真絲為基本原料,以“通經斷緯”的全手工織造技藝為基礎,制作出的畫面栩栩如生,被譽為“絲綢之圣”,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公司自主品牌“海上絲韻”傳承了這一工藝技術,并將其設計制作成多種工藝品和服飾品,在市場上享有盛譽。近年來,別具一格的圍巾、緙絲香囊、茶包等同樣廣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老鳳祥是上海知名的品牌之一,也是市級非遺項目“琺瑯器制作技藝”保護單位。老鳳祥海派琺瑯秉承古法琺瑯制作技術,集古今中外細金琺瑯文化于一體。上海老鳳祥琺瑯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徐奇介紹,近年來在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方面,公司進行了很多探索、嘗試,比如推出一批琺瑯系列產品,堪稱“爆款”,不同系列的手鏈、項鏈、戒指、耳飾等飾品,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琺瑯猶如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很多人對其感到陌生,實際上是缺乏好的創意和產品。對非遺項目的保護,需要在繼承的前提上予以藝術加工、二次創作,加強前端的需求調研,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他說。
香囊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制作品,具有安神驅蚊等功效。隨著現代人審美素養的提高,香囊早已不單單是驅蚊的藥品,更是人們寄托的一種美好祝愿。上海榮慶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是“香囊制作技藝”的保護單位,近年來開展了香囊大賽、香囊進社區、進學校等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香囊、喜愛香囊。上海榮慶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東說“如今的香囊款式眾多,設計精美,香味也獨具特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正是因其現代性的功能,得以讓香囊文化重獲新生。”
說到“末茶”,不少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抹茶”。實際上,末茶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流傳到日本后才被稱為“抹茶”。對末茶的傳承,還包括茶具、茶禮等一整套體系,但它的故事卻鮮有人知。有鑒于此,梁文漣近年來積極投身末茶保護,在她的努力下,“古法末茶制作技藝”申遺成功,成為寶山區非遺項目。她比對了末茶在中日兩國的發展淵源,著力把末茶和現代生活方式相連接,近年來與各種食品加工企業合作,將末茶開發成糖果、點心、冰淇淋等,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作為傳統文化的非遺,必須要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從而體現出文化遺產的‘當今價值’。今天參會的5家單位雖然從事的項目各有不同,但都是把傳統的非遺技藝合理利用傳統文化如何連接現代生活?上海這些非遺項目保護單位有妙招,經過重新整合、設計、開發,最終產生強大的生命力,不僅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收獲了豐盈的經濟效益。”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說。
談到非遺保護的未來趨勢,高春明認為,非遺保護是階段性任務,不是終極目標。“保護只是全部工作的一個初始階段,一個基本步驟,不能僅僅為保護而保護,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回歸生活。”他還表示,要把“遺產”變為“資產”,文化遺產只有產生了一定規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真正展現生機活力,對此最有效的做法是合理利用。
上一篇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