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啟動儀式,雙方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攜手籌備拍攝、制作、播出大型優秀傳統文化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
北京衛視頻道中心邵晶主任介紹,從《傳承者》到《非凡匠心》,從《上新了·故宮》到《遇見天壇》,從《了不起的長城》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最美中軸線》到《書畫里的中國》,再到《博物館之城》,北京衛視的“國潮”文化品牌矩陣,成績斐然。這是一種文化的“雙向奔赴”,一邊是歷史的悠久,一邊是時代的創新;一邊是文化的深邃,一邊是創造的新奇;一邊是傳統的厚重,一邊是節目的靈活,相得益彰。
這次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聯合策劃并籌備拍攝、制作、播出的大型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將與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一道,從數據庫中提取超百項非遺傳承,找尋中國的百位獨家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遍尋中華之能工巧匠,文曲雅藝,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探索千年國潮寶藏。
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蔣安祥院長說:“五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如今要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吸引觀眾,要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必不可少。近年來,歐亞科學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還相繼成立了陶生源作品研究院、數字文化實驗室、家庭教育實驗室和香云紗文化實驗室。”
據悉,這次《傳承進行時》的表現形式,不僅是一種常規的文化載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認識和體驗中華優秀文化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型媒介。該項目將借助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應用化建模,并上傳到云端,整合空間、數字人等web3.0技術,構建基于傳統文化文藝、歷史、藝術、非遺等多元的舞臺及虛擬空間場景,實現“線上化”“空間感”“數字人與真人虛實結合”,開創國內首檔非遺文化Web3.0沉浸式晚會。活化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