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惠山泥人換上新裝,活躍在世界的舞臺;當輕巧纖細的無錫精微繡出現在精致的表盤里,驚艷了國際友人......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工藝正逐步走進生活,煥發出全新的光彩。在第十六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我們在惠山古鎮,可以看到“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惠山泥人
一塊泥土,要經歷繁復的18道工序,那些短暫而美好的瞬間被一一復刻。
無錫精微繡
無論細若蠅毫的文字,還是寸人豆馬的圖案,都形神兼備、意趣無窮。
留青竹刻
“以畫法制竹”,在秀媚雅潔之中透出挺拔遒勁、蒼深雋永的藝術風骨。
惠山油酥餅
色澤金黃,味道咸甜適中,口感酥松宜人,風味素香獨特。
除了這些惠山古鎮特有的非遺文化,還有宜興紫砂制作技藝、腳踏年糕、麥稈畫、無錫剪紙、內畫、太湖船點、糖畫、面塑及非遺文創等多個項目的現場展示及體驗活動。
由無錫市錫劇院帶來的專場演出也同期開展。經典戲曲選段《秋香送茶》《十二月花名》《嫁媳》等精彩紛呈。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
舉辦“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非遺展,宣傳普及無錫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集中宣傳展示無錫近年來非遺工作的重要成果。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將非遺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記者:葛嘉岑)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