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非遺傳承人指導孩子制作年畫。人民網 張玉峰攝
手握“拳刀”,凝神靜氣,木板之上細致挑刀、修邊……臨近春節,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美琦更忙了。
“瞧,是不是很有年味?”1月18日,在工作室里,陳美琦端起一塊刻有兔子造型的“福”字雕版,持棕帚沾墨均勻輕抹,覆上紅紙,印刷一氣呵成。頃刻間,一件喜慶的作品躍然呈現。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6年,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籍線裝書是咱揚州拿手的技藝,慢工出細活,一套《唐詩三百首》從雕刻到裝訂要花上兩年的工夫……”聊起雕版印刷的傳承,陳美琦娓娓道來。
不知不覺,已是下午2點。“走,跟我們到社區轉轉。”陳美琦說。隨她走進廣陵區曲江街道五里廟社區“非遺傳承人之家”,20多名前來“打卡”的小學生已經躍躍欲試。
孩子們展示印好的年畫。人民網 張玉峰攝
“印刷的時候要注意,先輕掃,再重擦。同學們,你們誰先來試試呀?”話音剛落,孩子們爭相圍過來,卷起袖子開始比劃著。
原以為雕版印刷好似深藏的“大家閨秀”,不曾想廣陵古籍刻印社這兩年在文化傳承上動足了腦筋。平日,傳承人會走進各類學校介紹雕版印刷技藝;周末,還會到各個社區“一展身手”。
這個春節,為了讓這項非遺走進更多百姓家,廣陵古籍刻印社提前一個月就著手雕刻了樣式豐富的年畫,既批量印刷送給社區群眾,又組織大伙通過體驗感受雕版印刷的魅力。
“瞧,在雕版上自己動手印刷年畫,一下拉近了小朋友和這門傳統手藝的距離。”五里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劉芳說。說話間,孩子們舉起手中已經完成的“年畫寶寶”,對著鏡頭,一同喊道“新年快樂”。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