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更印證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更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全球200多個國家文化交融,共同進步,使世界經濟、安全、文化駛向快車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質及文化意識,將事物融入文化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我國的發展需求,更是我國向國際展示“中國精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為珍貴的,現今為止,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中國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開端并傳承至今,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更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皮影、剪紙和針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物,以傳統文化的形式和文化空間表現出來,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可以讓當代人民更能認清歷史,學習歷史,將歷史傳承的文化運用到當今社會中。所以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隨著全球化融合文化的趨勢,我國當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更大的外來沖擊。一些靠言傳身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流失,老一輩的技藝人的技藝無法傳承到新一代非物質文化技藝人手中,使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更有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原始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和遺失,給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影響歷史文化的傳承,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