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文正在趕制鳥籠。 成都市郫都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新網成都3月2日電 (韓金雨 韓雪菲)近日,在位于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古城村的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內,四川省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王明文正在趕制客戶定的手工鳥籠。“春天是鳥籠銷售的旺季,除了鳥籠,我們也在開發像收納盒、花籃、手串等一些文創產品,為村民帶去更多收益。”王明文介紹說,竹編鳥籠是古城村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技藝傳承,因轄區內工匠集體的精湛技藝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古城村以打造“中國鳥籠第一鎮”和“古城鳥籠產業化發展基地”為目標,以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手工鳥籠編織是古城村的主要特色產業,從事鳥籠編織的人員輻射本村5個社,達300人。村上修建鳥籠博物館后,為所有匠人提供了一個鳥籠展示平臺,同時也是技藝交流平臺、商品交易平臺、文化傳承平臺。”古城村黨委副書記高敏表示,村上還通過鳥籠協會,定期組織鳥籠匠人相互學習,交流鳥籠制作技藝,并采取帶徒教學模式,吸收更多青年學習鳥籠制作,促進鳥籠產業良性發展,增加村民收入。
竹編工藝文創產品。 成都市郫都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精致的畫眉籠、小巧的八方雜鳥籠、大氣的斑竹四喜籠……在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內,古香竹色間,大小各異的鳥籠一一陳設。自2018年建成,這里就將鳥籠的生產和銷售環節搬了進來,成為了古城村手工藝人們的營業場地。
“鳥籠IP”逐漸體現出文旅價值的同時,古城村也在不停探索怎樣聚合“特色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在古城村內,有聞名遐邇的古城遺址,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推測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2018年以來,古城村以綠道建設為牽引,圍繞古城遺址城墻打造了美麗幽靜,具有田園風光、人文氣息的古城遺址公園。每年四五月份,遺址公園內的百畝花海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打卡。
“下一步,我們還將依托此前推出的一條西蜀非遺文化旅游路線,將川菜博物館、鳥籠文化長廊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推動非遺傳承形成文化旅游的新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古城村黨委書記艾奎表示。(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