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邀天集靈,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體現,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
中國有著延綿數千年的香文化,從商周用于祭祀、戰國漢魏晉的熏衣燎室、隋唐禮佛熏制,及至兩宋元明文人香事習靜參悟等各種用途,由簡而繁,逐漸旺盛,從而形成一條清晰的歷史線索和豐富的香學文化遺產。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香事在中國沉寂百年后逐漸復興,作為這項雅玩的載體,香事用器的再造與創新受到重視。著名香事文化學者吳清先生對新香事的器物與用途做了詳盡的梳理。
傳統香事之法度于宋明間定型,可分為:香爐、香盒、香瓶、香匙、香箸、香篆、隔火片、香炭、香灰、香桌、香幾、香盤、香提匣等。當代新香事則受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之改良香道影響,復增損為:香爐、香盒、香瓶、香印、隔火片、隔火臺、取火罐、香箸、香鏟、香勺、灰押、頂花、探針、銀葉夾、香帚、香桌巾、香巾、香炭、香灰、香桌、香臺、香棚、香提匣等。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整體生活的長期積淀,要探究一種文化的奧秘,亦須從整體入手、從歷史入手、從生活的諸現象入手去體察其脈搏,再反過來分析種種現象,從而把握這種文化的真諦。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雖有過短暫的喪權辱國之恥,也有外來文化的滲透與沖擊,但“性命學說”與“人天整體觀”這條中華文化的主線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也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但外在的變化并未改變其精髓。中華文化的總體發展是健康的,是可以令炎黃子孫感到自豪的,她的輝煌成就所依靠的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修筑的文化長城,是這座不朽的長城護住了中華民族的千秋血脈,子孫萬代,香火不斷。
上一篇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南京夫子廟作為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不僅是歷史文化勝地,更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這里匯聚了金陵小吃的精華,從百年老字號到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每一口都是南京人味蕾的記憶。夫子廟美食中藏著連老南京都可能忽略的彩蛋——狀元豆。近年來,夫子廟的美食地圖不斷
一縷清香、一匹藍布、一張紅紙……在距離長沙市區僅一小時車程的寧鄉市大成橋鎮,匯聚著溈山制香、植物染豆花布和非遺剪紙三種非遺體驗。該鎮以農文旅結合的創新方式吸引八方來客,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