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劉習 記者 陸健
薪傳好時光,浙里幸福年。1月19日,浙江省非遺春晚暨非遺過大年活動在杭州市臨平區丁山河村“塘棲百匠”非遺工坊拉開帷幕。寫春聯、打年糕、捏米塑等民俗活動盡顯浙江的鄉情、鄉味、鄉風、鄉音;年貨集市讓群眾體驗到傳統趕集與現代市集的雙重樂趣;水鄉社戲展現著萬家燈火的濃濃年味。
現場的非遺展演包括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的臨平滾燈表演、以說學逗唱為主的小鑼書演繹和傳統茶食糕點的品嘗等,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魅力。“新春之夜團圓飯,家宴合餐共品嘗”,在“薪傳好時光·浙里幸福年”浙江省非遺春晚暨非遺過大年啟動儀式上,村民們齊聚一堂,在農家院子里品嘗老底子味道的年夜飯,觀看傳統表演類非遺項目,圍爐煮茶話家常。五谷豐登、粢毛肉圓、紅燒羊肉、吉祥春卷、八寶飯……一道道非遺美食上桌,延續千余年來中國人的儀式感。一場地道的水鄉社戲,趕一場熱鬧的年貨市集是江南水鄉的傳統項目。在塘棲百匠工坊旁的社戲碼頭,村民們聚在一起觀看“梁山伯與祝英臺”“追魚”“游上林”等戲曲,感受熱鬧的村社集市氛圍。集市現場,有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王元興特色菜點烹飪技藝,有老底子的土灶紅燒羊肉、法根糕點等美食點心,還有精心打造的文旅市集等待市民來采購年味好貨,大紅燈籠、精美窗花、迎新春聯、精選臘味、手削藕粉、傳統茶食等,融合文化體驗與商品展銷,促進當地文旅消費。作為系列活動之一,浙江省非遺春晚的舉辦地在一個坐落在塘棲鎮丁山河村的小院子里,白墻黑瓦,依河而建,被當地人稱為“幸福的院子”。在這個院子里,集聚了百位手藝人,發揚傳承老底子糕點制作“土手藝”,因此也叫“塘棲百匠”非遺工坊。麻酥糖、大麻餅、椒桃片等50多個單品的非遺茶食,以及“傳粽接蛋”“孝心包”等節日禮包,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吃的是糕點,品的是文化”。“塘棲百匠”非遺工坊在制作傳統糕點之余,關注塘棲本土文化的延續與煥新,于2021年建設“幸福的院子”非遺體驗基地,已經集結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清水絲綿制作技藝,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運河船民習俗,杭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統茶食制作技藝、米塑制作技藝,臨平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月餅制作技藝、灰鴨蛋腌制技藝,運河沿線代表性民俗生產活動老虎灶打年糕、土灶撘鍋糍等30多種非遺項目。通過老手藝人帶新手藝人的方式,百匠工坊使得每個人的老行當有了用武之地,也讓手藝得以傳承,把塘棲糕點背后的文化傳遞給了更多人。
據悉,浙江各地的非遺年俗活動正在開展,浙江省各地人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品嘗非遺美食、體驗非遺技藝、欣賞非遺展演。除了線下活動,浙江“非遺在線”數字應用試運行也將在新的一年推出數智決策、集成評估、非遺Go云體驗應用等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劉習 記者 陸健)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