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闔家團圓,笑語晏晏,承載著百姓最淳樸的心愿,春節(jié)豐富多彩的民俗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春節(jié)在“浙”過,不妨去體驗臨海這些“非遺”文化魅力,讓這個“異鄉(xiāng)年”過的更好玩,更有趣。
01
臨海剪紙
一張紅紙折疊,一把剪刀裝幾個彎,再展開時,花鳥蟲魚躍然眼前,這變魔術一般的手藝,就是剪紙。
臨海剪紙相傳緣起于宋末元初,當時由一名姓張的男子由天津傳入臨海,至明清,張家剪紙藝術有了較大發(fā)展。張家剪紙傳至如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浙江省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之一,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體驗臨海剪紙,紫陽街上的張秀娟剪紙博物館是最佳選擇。剪紙歷來便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是剪紙藝術的靈感來源之一。
可以發(fā)現(xiàn)剪紙作品的圖案多為鳥獸花草、吉祥元素,寄托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張秀娟博物館內現(xiàn)陳列著許多經(jīng)典剪紙作品,玲瓏、秀氣、雅致。欣賞之余,小伙伴們也可以親自動手嘗試一次剪紙哦。
02
嶺根草編
嶺根草編是指流傳于臨海嶺根村一帶,用江南特有的、當?shù)剞r民普遍種植的燈心草為原料,以手工編織成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
在2012年被列為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0年又被入選進第二批浙江省優(yōu)秀非遺旅游商品名單。
嶺根草編的記載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從民國時期的《臨海縣志》中的記錄也可以推測嶺根的燈心草種植與嶺根村的村史同齡,可以說嶺根草編對于當?shù)厝硕裕巧钍炙嚕彩俏幕瘋鞒小X根草編不僅好看,而且實用性高。
草帽、蒲扇、草籃...很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得到的。在近些年舉辦的多場文旅交流會上,嶺根草編也作為臨海特色元素亮相。
03
蔡永利木桿秤
紫陽街213號,蔡永利木桿秤店。這是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自清咸豐十一年創(chuàng)辦起,距今156年,傳至如今已是第五代,店鋪一直在紫陽街上,從未換過地方。五代人守著千年古街,也守著藝術傳承的初心。
店內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桿秤,門口有一張案臺,是蔡師傅制作木桿秤的地方,臺面上擺放著許多老舊的工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木桿秤生意紅火,許多人更是跨省跨市來買,后來電子秤等興起,木桿秤逐漸式微。
但經(jīng)歷了百年傳承,對于蔡師傅而言,這早已不僅是一門謀生的手藝,而是文化象征。木桿秤都是手工制作,需要細心,更需要耐心,直至今日,蔡師傅依然堅守老店,也堅守著藝術的匠心。
04
王天順海苔餅
王天順海苔餅,是紫陽街上隊伍排的最長的店鋪,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122年歷史。2017年,王天順海苔餅被列為了省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時,也當選了臺州府城傳統(tǒng)小吃榮譽稱號。
王天順海苔餅之所以能獨占鰲頭,除了祖輩流傳下來的配方外,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在制作過程中,對味道、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
王天順海苔餅百年來堅持純手工制作,最大的特點就是皮薄餡多、餡料細膩柔軟、咸甜適中,海苔味十足。
在臨海過年的小伙伴不妨買幾桶海苔餅寄回家鄉(xiāng),雖相隔重山,卻也能共享臨海風味。
臨海的“非遺”可不止這些,金漆畫、夾苧脫胎漆藝等技藝,多姿多彩。
國家級非遺黃沙獅子、臨海詞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春節(jié)在臨海,來紫陽街,一起約會“非遺”。#最美周邊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歐巴視野
日本新地標藤本壯介東京“火炬塔”,將成為日本最高建筑!
連續(xù)13年蟬聯(lián)“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從來不羨慕北上廣!
浙南最南端的“小圣托里尼”,與福建接壤,隱匿至今少有人知!
攝影師:豆芽部落@吳盛、@阿陸、@WOO22等。
來源:臨海文化和旅游本著學習分享目的,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清明時節(jié),傳統(tǒng)文化體驗官查仲豪與馮彥雯走進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夏張鎮(zhèn),探訪傳承千年的泰山律家陶笛與泰山西御道剪紙,沉浸式體驗泰山非遺的匠心與韻味。”在他的引導下,體驗官們欣賞了以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我覺得剪紙?zhí)貏e有趣,通過跟老師學習,我學會了很多剪紙的技藝,知道了剪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自己動手剪出了漂亮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非遺剪紙傳承人,希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持續(xù)傳承發(fā)揚
近日,記者來到高碑店的北庫小鎮(zhèn),與非遺剪紙傳承人一起,揭秘剪紙里的詩韻春秋。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高碑店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和芹為我們展示了她創(chuàng)作的《九龍圖》。除此之外,高碑店還多次舉辦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這不僅是對剪紙的傳承,更是一場“潤物細無聲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qū)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此外,社區(qū)志愿者為居民帶來了泉州簪花的非遺體驗活動。泉州簪花,也被稱為“簪花圍”,是福建省泉州市埔村的一種特別的非遺技藝,一種融合了時光韻味與匠人匠心的精美發(fā)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