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8月28日消息(記者張慧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8月25日至29日在山東濟南舉行,圍繞“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這一主題,主會場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參展的284個非遺項目充分展示了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國實踐”。
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過10萬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以傳統工藝類為主的非遺在帶動城鄉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截至今年6月,我國支持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多家,其中1400多家設立在脫貧縣。
“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是本屆非遺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來自中西部地區的46家非遺工坊不僅實景化再現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也展示了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
“我們現在也保留著一個最古老的蠟染技藝,那是手工畫蠟玩植物染色……”貴州丹寨一家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工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坊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多年,吸納了當地村寨里40多名農民參與蠟染制作,實實在在帶動了他們收入增長:“最初,他們在家里只是在農閑的時候做一些平時穿的衣服。我們工坊在這里之后,他們慢慢地有了收入,平均2000到3000塊錢一個月,有的多的,五六千塊錢也能拿到。”
展會現場資料圖: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工坊內蠟染制作(記者張慧娟攝)
深山里的非遺工坊如何對接更廣泛的市場需求?這家蠟染工坊融合了傳統圖案紋樣與現代都市審美需求,在電商平臺打開了銷路,使得工坊的收入更有保障。這位負責人說:“我們把它轉化成T恤、小衣服、包等這些大家能用得到的東西。銷路目前還可以,像今年已經有的訂單,大概十幾萬個包。還有其他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零售商到我們那里去拿貨。”
麻編技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當地一家非遺工坊采取“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的訂單合作模式,由村集體提供場地、人員管理,企業負責人員培訓、產品研發和銷售,村民可以零投入、無風險地參與非遺工坊的麻編生產。
現場展出的麻編制品(記者張慧娟攝)
說起非遺工坊對當地村民生活的改變,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璟感觸頗深:“不僅僅是收入增加的這一部分,其實從他的精神面貌我覺得改觀挺大的。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精神上的這種提升,可能更愉悅他的身心。”
近年來,非遺賦能文旅融合成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本屆非遺博覽會設立了“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越窯青瓷、唐三彩燒制、楊柳青木版年畫、景泰藍制作等一批反映大運河沿線風土人情的非遺展示、展演,為拉動運河沿線省市的文化旅游消費帶來更多機會。參展的南京云錦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也是有去研發云錦的研學活動,小朋友可以來畫意匠稿,如果是成人,我們有云錦的刻畫。這類的研學活動可以讓他直接參與到云錦作品的創作里面。”
現場展出的越窯青瓷茶具(記者張慧娟攝)
國家級非遺王星記扇制作技藝現場展示(記者張慧娟攝)
現場展出的國家級非遺唐三彩制品(記者張慧娟攝)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