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結晶,是人民創造力的高度體現。近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啟了我國非遺保護的新篇章。
1月14日, “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將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西廳)開幕,活動旨在通過展覽搭建南北非遺交流互鑒新平臺,促進南北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講好“南北非遺故事”。本次展覽將薈萃北京、浙江金華兩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項目30余個,共220余件展品,將南北非遺之美、非遺精品之韻和大國工匠之精神匯集一堂。展覽分為“傳世典藏 再現宮廷技藝”“婺風遺韻 宋韻千年重現”“歸去來兮 南北和合交融”三大板塊,從南至北、由古至今講述非遺故事、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
作為國家級綜合藝術的展示平臺,國家大劇院始終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上演過多場非遺戲曲演出,還推出“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覽。
此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北京博物館學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并協同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參展,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南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據悉,本次展覽為期三個月,期間主辦方將組織開展豐富的非遺體驗、線上線下講座等活動,歡迎廣大觀眾關注國家大劇院官方網站了解更多信息。
下一篇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本心研續隴韻傳心實踐團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開展以“傳播臨夏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次臨夏之行,不僅讓珍貴的非遺文化基因被重新解碼和激活,更生動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