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臺灣青年孫欣逸體驗苗族刺繡。(圖片來源:貴州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15日訊 “衣服上的精美圖案真的是繡上去的?”“她們戴在頭上的銀飾帽重不重?”“紙漿真的能做成雕塑?”“‘中國天眼’看起來比我想象中更大、更厲害”……在參觀的路上,臺灣師生和家長不斷發出疑問和驚嘆,并紛紛拍照分享給臺灣的朋友。
日前,在貴州任教、學習、就業及生活的近30名臺灣師生和家長,參加了由貴州省臺辦主辦的非遺文化研習營活動,先后到貴州平塘一睹“中國天眼”的國之重器風采,到惠水、花溪等地體驗苗繡、扎染等非遺制作工藝,并“打卡”貴州省博物館探索歷史奧秘、感受歲月變遷。
從臺灣來貴州讀書的林思妤,從小就對宇宙心存好奇,攀登了668級臺階,站在可觀看“中國天眼”全貌的觀景臺上,她轉著圈兒從不同角度欣賞和觀摩這口“大鍋”,“似乎和未知的宇宙拉近了距離,感覺一路上的艱辛都值得。”
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的黃美瑜,2011年就從臺灣來到貴州。此次研習營活動不僅讓黃美瑜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美服飾大開眼界,也讓她感受到了貴州10余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剛來貴州去學校時,道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現在貴州都已經縣縣通高速了,交通四通八達。”
參觀完貴州省博物館,黃美瑜除了對少數民族文化贊嘆外,不少文物、恐龍化石等也讓她流連忘返,“貴州和臺灣的博物館可以進行文物聯展,增進大家的文化交流。”
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家長陳靜坦言,小朋友在臺灣和貴州都待過,在臺灣上小學時常會有同學問她“大陸和貴州什么樣”,有時候小朋友會解釋不清楚,相信參加這次活動后她會有更深的感觸,也可以更好地向臺灣同學介紹貴州和大陸。(中國臺灣網、貴州省臺辦聯合報道)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