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湖北非遺產品優惠展銷季暨首屆非遺時裝秀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作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北非遺宣傳展示的重要平臺,特邀的22個特裝展位,結合圖文、實物、聲光電多媒體等多種展陳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本地非遺產品的最新成果,吸引大量群眾紛紛前來駐足觀看、拍照留念。如今,由此活動引發的“非遺熱”正在網絡上持續發酵,相關點擊量和點贊不斷攀升,充分彰顯了湖北省非遺文化的悠久底蘊和獨特魅力。
非遺,始終是湖北最閃亮的文化“瑰寶”。近年來,湖北許多非遺項目立足傳統,大膽創新理念,以文化引領,塑造產業發展總思路,從孤芳自賞到文旅融合,從傳承保護到產業賦能,一步一個腳印,已蛻變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帶動當地經濟和就業增收,實現一舉雙贏。
據相關資料顯示,去年一整年,有14個非遺產業帶在淘寶天貓年成交額過億元,其中近一半位于縣域及以下地區。由此可見,非遺產業化的優勢正在地方逐步顯現。拉動就業、帶動經濟,未來非遺發展的具體路徑一定會是“產業”與“文旅”雙管齊下,而且這一點,在當下已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在本屆展銷季“瓊漿玉液”的展示區現場,來自孝感應城市的黃灘醬油工藝就是“非遺產業化”的一個典例。黃灘醬油釀造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2013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是應城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非遺項目為抓手,以傳統工藝為驅動,2008年東湖評論:鄉村振興助推非遺文化“一路生花”,應城市恒茂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黃灘醬油重新投產。幾年時間里,為持續擴大產能,拓展業務版圖,恒茂不斷增加投入,嘗試延伸醬油產業鏈條,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上新了一系列以醬制品制作為主的配套項目,在成功帶動企業火速發展的同時,還方便了周邊群眾順利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口碑、效益雙豐收。
立足非遺傳統,深耕產業鏈條。在如今的荊楚大地上,除以黃灘醬油為首的民俗企業外,還有一批有底蘊、有文化的特色村鎮、街區正蓄勢待發,準備大展身手。譬如坐落于武漢市江岸區的吉慶民俗街,匯聚著大量的漢派文化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作為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之一,吉慶民俗街通過開展“外國人游江岸”“駐華使節團訪問江岸”“江岸區云上非遺節”等活動,引出“產業融合”新業態,即打造一站式文旅目的地,讓非遺活態化成為主流。與之類似的,如恩施土家女兒城、黃梅縣東山小鎮、“柳編之鄉”襄陽市程河鎮、“萬里茶道”赤壁趙李橋等地,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當地“非遺”文化,著力打造熱門IP ,實現“人物景”深度融合,讓沉浸式旅游成為非遺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實現文化、產業同振興、共發展。
鄉村振興,文化引領,非遺先行。通過本次展銷會可以發現,一大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產業項目正在全省“落地生花”。以此為契機,各地大力助推兩者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非遺遇上鄉村振興,必將在新時代的荊楚大地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