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春娜
“我省是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省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豐富,而且種類齊全,呈現出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價值高的特點。”省政協委員、鄭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程青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建設非遺流動博物館,不僅可以為非遺展示搭建固定平臺,同時也能打破地域限制,叫響我省非遺展示的統一品牌IP,還能適應文旅數字化轉型的趨勢,為我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程青梅介紹,全省各地都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一般的展演展示活動難以涵蓋河南非遺文化資源的全貌。借鑒我國流動科技館的成功經驗,建設河南非遺流動博物館,可以讓非遺展覽展示突破地域限制,讓公眾可以常態化、系統化感知優秀傳統非遺文化。這也是對非遺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
程青梅提議,搭建平臺讓非遺展示更聚焦、更系統,調動地方和相關行業的積極性,實現共建共享;配套建設非遺數據庫,擔負起非遺文創孵化的功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研發推出可移動非遺智慧館或非遺大篷車,融入科技和數字化元素,增強線上互動功能,使之成為人們感知當地非遺文化的窗口;在加強非遺保護的基礎上,打造具有明顯非遺IP屬性的消費集聚區和特色村鎮,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周氏六體針灸首次公開12個凝聚周氏家族智慧的奇穴,并與傳統配穴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相信在非遺周氏六體針灸的引領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醫針灸,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