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又稱“廣東大戲”,表演技藝包括“唱做念打”,即唱功、身段、臺詞、武打。 新華社發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世界遺產是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廣東有哪些世界級文化、自然遺產,有多少國家級非遺項目?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現,目前全球1154個世界遺產中我國有56個,占比為4.9%,涉及廣東有“開平碉樓與村落”“中國丹霞”。我國有4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球第一,涉及廣東的有粵劇、剪紙、中國針灸、皮影戲。而已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557個,廣東165個,占比為10.6%;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3068人,廣東132人,占比為4.3%。
中國有56個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或者混合遺產)三類。廣義上而言,根據形態與性質,世界遺產分為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顯示,截至2022年6月10日世界遺產總數有1154個,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和地區(部分世界遺產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共同擁有)。其中,世界文化遺產897個,世界自然遺產218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9個。數據顯示,中國有56個世界遺產,包括38個世界文化遺產,14個世界自然遺產以及4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其中,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個,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廣東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4個,為粵劇、剪紙、中國針灸、皮影戲。公開資料顯示,粵劇又稱“廣東大戲”,發源于佛山,后傳入廣西、香港、澳門等地,2009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廣東有165個國家級“非遺”
梳理發現,國務院先后在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610個子項,其中廣東165個。國家文化主管部門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2021年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公告取消了5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截至2021年12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3人,其中廣東132人。
去年12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透露將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此前,廣東剛公布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15項。其中,43個為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2個為前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也就是說,目前廣東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16個。
管好用好“非遺”保護資金
在6月1日舉行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透露,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激發非遺活力 創造美好生活”“鄉村振興 非遺同行”。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的重點活動為“云游非遺·影像展”和“非遺購物節”。經統計,全國各省(區、市)在今年遺產日期間將舉辦62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上活動達2400多項。
為了支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等開展保護傳承活動進行補助。2022年4月8日,財政部下達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梳理發現,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年度預算為82598萬元,其中廣東占比為4.8%。
6月2日,廣東省財政廳發布“關于安排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通知”,要求切實管好用好資金,加快資金撥付使用進度,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對照下達的績效目標做好績效運行監控,確保如期實現,財政資金發揮預期效益。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采集分析:袁炯賢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