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陳茜】在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大廳,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圍坐在樂團四周,靜靜地欣賞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曲段……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下稱“藝術節”),于9月15日至17日在河北廊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和秦皇島兩地舉辦。15日晚的開幕演出《美美與共》中,既上演了埃及藤杖舞和俄羅斯民俗舞,也有中國的京劇和河北梆子。“中國歌唱家竟然可以把意大利語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選段唱得如此有靈魂。”開幕式演出讓葡萄牙駐華大使杜傲杰感到驚喜。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藝術節期間,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還有國際上廣受贊譽的阿塞拜疆經典輕歌劇《貨郎與小姐》音樂會版,國家京劇院一團的國粹經典《八仙過海》《赤桑鎮》《大登殿》等演出內容,以及《百年百藝-民間文化藝術展》《演化-公共的未來》《鄔建安個展:是海,是沙丘》《妙造自然——齊白石書畫藝術》等展覽。在《百年百藝-民間文化藝術展》上,可以看到京津冀三地和“一帶一路”沿線18個省份,以及“一帶一路”5個國家(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塞拜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的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進行展覽展示,并以攝影、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特色民間藝術,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國家取得的文化交流成果,其中包括俄羅斯的勺子舞表演、匈牙利的海蘭德瓷器、斯洛伐克的頭飾等。
中國當代藝術家鄔建安的大部分作品受到中國神話啟發,運用一些傳統工藝,包括皮影戲、扎染等。鄔建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他的展覽根植于中國文化,但他相信海外游客仍然能夠欣賞他作品的美麗和魅力。“文化沒有國界。我認為外國參觀者能夠通過他們的感官,感受到我想表達的東西。”
目前這些展覽都可以通過藝術節官網進行線上觀看。在秦皇島專場,開幕式及演出、長城腳下話非遺、長城音樂會、長城之美攝影展4項活動同步開啟。開幕式演出板塊精選各地民歌薈萃,安排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表演,促進長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藝術中心這個建筑很驚艷!”參加本次藝術節的白俄羅斯樂團的領隊丹尼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很興奮,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廊坊市進行演出。據藝術節協辦方、新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李曉菲介紹,本次藝術節邀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的外籍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目前都居住在中國,“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然比較嚴峻,有很多藝術家不能來到現場。未來等疫情好轉,我們計劃邀請更多海外藝術團體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
廊坊開發區童越幼兒園園長王永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希望幼兒園的小朋友通過參加這次藝術節,能夠更好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的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