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洛陽是一座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都。近年來,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華傳統非遺文化傳承,如何讓“沉睡”的非遺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也成了政協委員們的熱門話題。
秦愛花
1月5日下午,洛陽市政協第十四屆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洛陽市同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研究院院長秦愛花作為文學藝術界的政協委員,持續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展。
發起非遺文化公益展示平臺
從事了43年的藝術教育工作,秦愛花為什么愿意將工作之外的閑暇時間都投入到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推廣中?這要從她于2020年4月發起的“非遺會客廳”說起。
“非遺會客廳”線下展館
“一想到有這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沉睡在那里,鮮為人知,我就感到非常可惜,所以我十分愿意利用我的力量和時間去挖掘這個事情。”她告訴記者,“非遺會客廳”以“線上+線下”的方式挖掘非遺傳承人的故事,目前已經選擇了5個合適的線下場地提供給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的非遺項目展演,也在線上舉辦了“非遺上網”公益課堂,增強非遺傳播的互動性。
秦愛花發起的“非遺會客廳”由洛陽市委統戰部指導,民建洛陽市委主辦,得到了洛陽市文聯、農工黨洛陽市委會、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等的支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推廣,助推洛陽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建設,助力國際文化名城建設。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此前,洛陽的“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文旅部批復設立,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內有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秦愛花也認為這一舉措有利于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說起河洛鼉鼓、南無拳、河洛大鼓等非遺項目,秦愛花如數家珍。作為洛陽“非遺會客廳”發起人,她一直懷揣著對非遺傳承的熱情。自成立以來,洛陽“非遺會客廳”相繼舉辦公益課堂、非遺展演80余次。她表示,希望利用“非遺會客廳”平臺,讓世界聽見非遺、看見非遺、感知非遺,讓人們愛上非遺,從而為非遺傳承傳播貢獻力量。
打造沉浸式“非遺文化”展示展演新高地
“洛陽是一個非遺大市,目前有一千多項非遺項目,并且每年都在遞增,但是洛陽目前還沒有一個集中展示、展演非遺的場所。”秦愛花認為,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非遺文化,必須選擇兼具深厚文化背景和知名度的場地作為非遺文化集中展示的交流空間。
秦愛花說,洛陽的上陽宮文化產業園是河南省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也是洛陽市提升洛浦公園品質重點工程和打造盛唐文化綜合傳播平臺重點文化項目,希望充分利用上陽宮遺址的獨特優勢,發揮上陽宮文化的社會效應,把上陽宮文化園打造成為非遺文化集中展示展演的新地標,以此為群眾提供近距離感知非遺文化、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的場所。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有責任、有義務做好非遺傳承,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百姓近距離了解非遺、沉浸式體驗非遺,從而更好地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秦愛花告訴記者。(董蕾)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