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山東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培訓班進行座談交流環節,濰坊市臨朐縣作為典型代表做了經驗分享。
臨朐縣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李詠梅介紹,近年來臨朐堅持人才帶動,讓非遺工作有干頭。非遺保護傳承、合理利用關鍵在于高水平人才引領。臨朐堅持立足基層實際,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夯實了非遺工作的基石。
培強骨干人才隊伍。把骨干人才的保護和培養作為非遺基礎工程來抓,通過提供基本保障、開展針對性培訓、實施“名師帶徒”工程等方式,優化了非遺傳承隊伍結構。目前,全縣縣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共百余名。
成立非遺文化志愿者聯盟。組建成立由非遺傳承人、非遺愛好者組成的非遺文化志愿者聯盟,常態化組織開展非遺大走廊、非遺“五進”等推廣交流活動,推動非遺融入日常生活,營造起了濃厚的非遺保護傳承氛圍。
加大傳習力度。先后建成市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非遺傳習所、綜合性傳習中心14處,縣級非遺項目傳習場所59處,“薪火相傳”校園傳承實踐基地2處,年均開展培訓傳習活動3000場次,累計培養“非遺”人才3萬人,為非遺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儲備。
同時,臨朐堅持創新驅動,讓非遺事業有奔頭。與時俱進是非遺傳承發展的必要條件。臨朐堅持在保護中繼承、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率先開創“非遺+”模式,為非遺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遺+研學”,延伸工作觸角。整合北楊善藝術中心、呂家樓手繪年畫博物館、趙家樓臨朐最早基層黨組織紀念館等資源建成非遺小鎮,穿點成線打造研學基地,推動非遺傳承與研學體驗的互動融合,開辟了非遺傳承推廣的新渠道。研學基地自2019年7月啟用以來,累計接待研學人員和參觀者分別超過5萬人次、10萬人次。
“非遺+平臺”,搭建綜合載體。投資2000萬多元,高標準建成“沂風朐韻”非遺聚集區。該區主要由非遺展覽館、傳習中心、體驗空間三個部分組成,配備傳統民俗活動類室外展演活動場地、小型室內展示空間、停車場等,成為集保護、傳習、交流、展示、展銷、研學為一體的非遺綜合體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構筑起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新高地。
堅持利潤推動,讓非遺產業有賺頭。作為非遺產業的良好示范。山東華栗金良硒源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好非遺資源,在2020年6月山東華栗板栗酒被列入山東省扶貧產品名單,板栗發酵技藝被列入臨朐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華栗成為2020年臨朐縣鄉村振興非遺產業化示范點。“華栗將大力扶持臨朐縣村民的生產發展,做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華栗創始人王金良談到,王金良董事長曾2016年1月在山東富硒農產品技術知識培訓資料匯編中發表山東富硒農產品產業化開發概述。同年7月在山東微量元素研究會富硒健康產業專業委員會技術交流大會上發表富硒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演講。非遺保護傳承要有情懷,更要有經濟支撐。臨朐堅持多措并舉,不斷提高非遺項目的收益率,努力讓相關從業人員有想頭、有盼頭、有賺頭,激發了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性。
政府“保底”運營。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捐助等形式,本著“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原則,全力為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利用“保駕護航”。結合“一村一年一場戲”惠民演出活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20多個“莊戶劇團”提供資金補助,每個劇團年均演出超過100場次,讓久違的呂劇、周姑戲等唱響在了田間地頭。
文創擴大收益。制定出臺《關于鼓勵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意見》,引導非遺從業人員研發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文創產品。目前,已累計研發臨朐紅絲硯、石雕、黑陶瓦盆、藍印花布、木板烙畫、手工箅子等11個系列、1000余種文創產品。特別是圍繞臨朐手繪年畫,創建了“手繪傳情”品牌,開發的手繪年畫快客杯、抱枕、團扇等100多個品種產品,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有效對接,深受市場歡迎和青睞。
展會、電商促進增收。“政府搭臺、百姓唱戲”,成功舉辦兩屆臨朐縣傳統工藝暨非遺博覽會,2021年春節前夕在抖音平臺推出“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非遺年貨節活動,助力非遺技藝展示和非遺產品銷售。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抓住農村電商發展機遇,借助“線上直播”念活非遺致富經。今年以來,全縣非遺產品線上營銷達8000萬元。
融合放大效益。與旅游經濟融合,創新開展“特色產品進景區”活動,籌集5大系列300余種特色文化產品,在沂山、石門坊、老龍灣等縣內主要景區搭建文化產品展示交易平臺。與產業扶貧融合,打造非遺就業工坊10個,推動了非遺產業化運作,拉動了非遺特色經濟發展。與基層組織融合,大力實施非遺“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遺特色村40余個,帶動6000多人就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非遺傳承的三贏。
臨朐縣地處魯中,素有“書畫之鄉”“小戲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文化模范縣、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非遺項目7項、市級非遺項目31項、縣級非遺項目200余項。近年來,臨朐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積極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推動傳統技藝換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完全統計,現已初步形成規模的非遺產業項目60余個,從業人員達5000人、年人均增收4萬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