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許多網絡平臺設置了春節非遺活動專區,集中展播非遺年俗視頻,并根據小年、除夕、初一、元宵等時間節點推出話題討論和直播活動,開展“網友最喜愛的年俗活動”網絡票選及“非遺我參與”技藝展示。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讓群眾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為紅火中國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氣息。
非遺是文化的精華、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182項,位列全國三甲。平遙推光漆器、左權民歌、晉南威風鑼鼓、萬榮笑話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為人們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非遺保護傳承,貴在創新方式。邁步新時代新征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傳承、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積極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要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內涵,在繼承中發展,在保護中傳承,把發展非遺與推動文旅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相結合,以國家、省級非遺項目為牽引,通過建非遺工坊、開展非遺文化節、搞直播、開網店等方式,推動非遺走向大市場,真正讓非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為促進就業增收,推動共同富裕注入新動力。
非遺保護傳承,從青少年做起。要大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進校園,全方位、全學段、全過程融入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繼續教育,以幼兒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教材體系,給青少年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要通過技藝、表演、傳說、習俗等表現形式,推動民族文化基因活化,持續增進廣大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引導他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著力構建非遺進校園協同機制,推動非遺管理部門、非遺傳承單位、非遺傳承人、社區、家庭、學校等,攜起手來,共建平臺,共促傳承。要提升各級教師隊伍的非遺素養,創設非遺環境,打造“互聯網+”非遺傳承體驗區,讓青少年在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非遺保護傳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濃厚氛圍。
劉小偉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