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甘肅非遺文化制作技藝之一——
康縣雍壩鑄鏵 犀牛江畔農耕文化的活化石
鏵是農民耕地時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的工具,犁鏵鑄造和使用則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顯著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農耕機具逐步普及,犁鏵等傳統手工制品也逐漸淡出市場,而在西漢水南岸的甘肅隴南康縣太石鄉雍壩村,仍然保留和傳承著傳統手工鑄鏵工藝,2015年,入列“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
鑄就中國農耕史
鑄鏵工藝,雍壩人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倒鏵”。可以說,康縣太石鄉雍壩村的家家戶戶都掌握著這門手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吆一頭黃牛、扶一張木犁,在田野之上耕作,鏵尖探進土層,一道長長的墑溝“浪花翻滾”不斷在身后伸延,一股股濃厚的泥土芳香便從木犁下散發出來……
一張木犁由犁尖、犁鏡、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來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鐵器,就是鏵,也是整張犁的核心部件。別小看這底面平直、背面拱起、兩翼開刃的鐵片,中國幾千年農耕史就是用這三角形的鏵耕耘過來的,一年年,一代代……
犀牛江畔的傳說
在雍壩,有這么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太上老君云游到此,站在犀牛江邊查看地理,發現前山是鳳凰抱蛋穴,后山是回龍穴,整個雍壩方位如一個完整的八卦太極圖。于是,太上老君變成一位老人在這里傳授鑄鏵工藝,并托夢給村民,說他的家在對面的山洞里。后人為表示紀念,在山洞里建起了老君廟,每當春節或鑄鐘鑄鏵時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以祈求鑄造順利。從此,鑄鏵工藝便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
傳說歸傳說,犀牛江邊豐富的沙土資源、寬闊的河床,才是哺育雍壩鑄鏵工藝的搖籃。
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大力發展,犁田機、旋耕機大量涌現和普及,傳統的犁鏵農具也隨之退出農業生產領域,樸實但顯笨拙的牛耕技術漸漸淡出鄉村舞臺,為什么雍壩的村民還在孜孜不倦傳承鑄鏵這項手工藝呢?
一個原因就是山區很少有大面積的耕地,農業機械化做不到,所以還離不開這些用了幾千年的犁鏵,有需求便有市場,這也讓鑄鏵這項手工藝便有了傳下去的可能。
形狀神似燕尾的鏵,并非是由工匠在傳統的鐵匠鋪里鍛打而成,要知道,雍壩人的犁鏵生產場地頗具規模——村頭江邊的空地變成了一個偌大的生產車間,幾百人集體出動、密切協作,機器轟鳴,爐火升騰,進料的、揚爐的、撥碴的、取火的、出鏵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吃飯喝水在工地,這樣熱鬧而忙碌的勞動場景頗為壯觀。
雍壩鑄鏵工藝
雍壩鑄鏵工藝程序繁多、過程復雜、技術含量高,按鑄造的順序可分為備料、打鏵模、鑄鏵、打磨四個大環節。
備料就像備食材,鑄鏵的主要原料有綿沙土、廢鐵、焦炭、少量木炭、鉛水等,備料的同時,還要準備好鑄鏵的各種設備。鑄鏵的設備包括火爐、大小勺、柴油機、鼓風機等。
打鏵模,是鑄鏵的起始階段,也是整個鑄鏵過程的重要環節,時間長,工作量大。鏵模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鏵的質量。打鏵模又可細分為打鏵模、打鏵芯子、墨鏵模(對鏵模面扇、槽扇、鏵芯刷鉛水的俗稱)、泥鏵模、背鏵模5個小工序。
備料、打鏵模的序篇完成后,就進入了“鑄鏵”的核心階段,可分為坐爐、點火、進料、開沙窖、搬鏵模、載埋鏵模、取火倒火、打刨兆口、出鏵、撿鏵等10道工序。
先坐爐,支好大勺,再由八到十人用木杠將火爐抬放在大勺的上面。然后點火,用木炭等原料引燃焦炭;隨即進料,將廢鐵不斷地倒入爐內;另外一側開沙窖的工序同時展開,工匠按照鏵模的大小,在離爐最近的地方開寬約26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長渠形沙窖;如果你有一把子力氣,歡迎來搬運鏵模,將它搬到沙窖邊擺放好;將鏵模按一定的順序方向倒栽在沙窖內,這便是“栽埋鏵模”了,再設專人分站在兩邊同時用長條木锨鏟沙擁埋鏵模,并用腳輕輕踩實。
沙窖邊正忙,圍繞火爐“取火倒火”的工序也在火熱進行,就是盛鐵水并將鐵水灌入鏵模內,一聽這就是需萬分小心、手明眼快的活計。當火爐揚起時,鐵水從大勺的舌口淌出來,取火人用長柄的小勺盛住,迅速地抬至沙窖邊,并將鐵水從兆口倒入鏵模內。從現場看,“取火倒火”的人有四五人之多。
當鐵水灌入鏵模后,便是“打刨兆口”,由一人用三角形的小鋤,在兆口對溢出的鐵水由外向里刨扣;緊接著,第二人用小鋤將已凝固的鐵水刨至漏勺內輕搖,待沙子漏掉后將鐵倒在固定的地方,以備再用。
非遺保護
“出鏵”的感覺有如從田間地頭壘的“地窩子”里抓剛燒熟的土豆,此時一人在沙窖邊挖鏵模,一人則戴著手套猛然抓住還冒著熱氣的鏵模迅速摔離沙窖,看著著實讓人心驚膽戰。撿鏵則有種豐收的喜悅,看他們三五人用鐵耙、鐵釣、鐵棍等工具從破碎的鏵模中將鏵刨撿出來。
打磨,是鑄鏵最后一道工序,這一環節里,工匠用鐵鉗、小鐵錘對刨撿出的鏵進行逐一打磨,去掉突出或凸起部分并打磨光滑,再按照品種、型號分類堆放,就等顧主上門選購了。
如果把鑄鏵的進程比作一臺戲,那么,備料就是戲的開場,是序幕是鋪墊;打鏵模則是慢板和獨白;而鑄鏵是高潮是戲眼是爆發;打磨便是緩緩的謝幕是尾聲。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特別是鑄鏵這個環節,搶的就是個時間和速度。
雍壩鑄鏵工藝這種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手工藝,在后工業時代,是彌足珍貴的文化稀缺資源,這項工藝已成為“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
文/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圖/奔流新聞·蘭州晨報通訊員 王玉英
記者 劉小雷
責任編輯:任彩玲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