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 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兒其實是學術界的一種叫法,我們當地人叫做"漫花兒",更準確地說叫"漫花",由于當地發音多帶"兒"音,所以"漫花"外人聽起來就是"漫花兒"了。從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兒"的關鍵在于"漫",與我們常說的"漫談"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兒會"這天,青年男女就會背上干糧,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兒",類似其他地方的趕廟會或踏青。他們以歌會友,或單打獨唱,或一問一答,互相對唱,總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兒"。
花兒又名少年,是流傳于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花兒產于甘肅臨夏,并流行于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作為花兒的發祥地和最主要的傳唱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岷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稱號,康樂縣和和政縣被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永靖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采錄地。
花兒發源于甘肅臨夏,由于流行的地區不同,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六盤山花兒就是其中的一種。
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而且有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雖然大部分花兒的內容與愛情有關,但在歌頌純真的愛和控訴封建禮教及社會丑惡現象給戀人造成生死苦難的同時,深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語言樸實、鮮明,比興借喻優美,有比較高的文學欣賞和研究價值。20世紀80年代,花兒的演唱形式已發展到花兒歌舞劇。
甘肅“花兒”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科學的研究也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早已在學界得到了公認。遺產確是歷史的、過去的,但我們還要看到它的變化和發展。“花兒”是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點的民歌,它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倍受研究家青睞。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