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9月9日電 (記者 張?zhí)砀?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9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省世界級“非遺”熱貢藝術曾“傳內不傳外、傳僧不傳俗、傳男不傳女”,如今,已從家族封閉式傳承走向開放式傳承,傳承基地增多、傳承渠道多元、傳承區(qū)域拓寬。
熱貢文化是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谷為核心地區(qū),獨特且包含多種文化元素的傳統(tǒng)地域文化。其主要表現形態(tài)有熱貢藝術(唐卡、壁畫、堆繡、泥塑、金雕、沙盤畫等)、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以及建筑彩繪、民間歌舞、民族服飾、宗教文化等。
資料圖:唐卡展示。張?zhí)砀?攝
2008年8月,中國官方批準設立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是中國第三個、藏區(qū)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
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顯祥說,當地傳承、認定了熱貢藝術、藏戲兩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項目及土族於菟、和日石刻等330項國家、省、州、縣級“非遺”項目。
趙顯祥介紹世界級“非遺”熱貢藝術:從家族封閉式傳承走向開放,當地擁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57名,建成71個“非遺”傳習中心、掛牌158戶“非遺”示范戶,在中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熱貢藝術窗口,形成了寺院、村落、家庭、傳習中心、協(xié)會、學校多渠道傳承“非遺”、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群的發(fā)展格局。
同時,當地吾屯、年都乎、加查瑪、郭麻日、尕薩日、卓隆、和日等村落,因“非遺”傳承獲益,已成為精準扶貧和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進典型,唐卡、堆繡、泥塑、石刻產品銷售成當地民眾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
趙顯祥說,當地傳承更趨規(guī)范,頒布了《熱貢唐卡青海省地方標準》及《熱貢唐卡礦物顏料-綠松石》等標準,在中國率先啟動熱貢藝術品等級評價與質量檢測、熱貢唐卡質量追溯體系、唐卡二維碼身份識別信息設置等。(完)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yè)分為傳統(tǒng)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yè)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yè)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zhàn)。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f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