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熱鬧的鑼鼓聲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一黃一紅的兩條20余米長龍游走在江北新區長蘆街道方巷小區,時而盡情揮舞、時而巧妙盤旋,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春節,長蘆街道市級非遺長蘆龍燈不時“盤旋”居民門前,已成為長蘆街道年味的標志性元素之一。作為“非遺文化之鄉”,長蘆街道非遺項目頻繁亮相,以傳統文化演繹時代精神,用節日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為現代化新主城增添了更多溫情味道。
“非遺之鄉”煥發獨特魅力
位居江北新區“北大門”的長蘆街道,是南京乃至江蘇的非遺文化“富礦”,目前,街道共有省、市級非遺項目7個,區級非遺項目17個。每年春節期間,“長蘆龍燈”都會在小巷中穿街而過,拉開長蘆街道一年文化大戲的巨幕;正月十五,熱鬧非凡的“方巷人走北”上演了一個家族傳承了五百多年的神圣儀式;被稱為金陵第一鼓的“留左吹打樂”則深入校園,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
據了解,古代的長蘆是南北交匯的著名渡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眾多民俗。如今,“留左吹打樂”“灣北小馬燈”“達摩傳說”“方巷人走北”“長蘆板鴨”,成為江蘇省級非遺項目,長蘆龍燈、黃天蕩的傳說是南京市級非遺項目,長蘆也榮獲“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的稱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沉淀,也是文化的凝聚。如何保護非遺文化?長蘆街道可謂傾盡全力。2020年10月,長蘆街道“留左大鼓”非遺文化基地正式落成啟用。該基地占地4000多平方米,分為形象舞臺、休閑廣場、觀眾席、辦公區、文化展示區等區域,具備非遺項目演練、非遺文化展示等功能,同時,還能滿足非遺團隊日常訓練、群眾非遺文化體驗、重大活動演出、居民日常娛樂休閑的需要。在長蘆街道,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活動貫穿全年,凝聚民心,讓居民百姓對自己的家鄉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十年來,長蘆街道不斷擦亮“非遺”名片,“文化之鄉”正煥發出獨特魅力。
“方巷人走北”走成文化奇景
“父老鄉親們,走北咯!”每年元宵佳節,長蘆街道陸營社區方巷小區都是鑼鼓喧天。30多位方氏族人身穿明代服飾,提著燈籠,一路向北走去,這一習俗迄今已有500多年。
“在我們這里,元宵節比春節熱鬧。”“方巷人走北”非遺傳承人、長蘆街道文體中心主任方金花告訴記者,每逢元宵佳節,方氏族人都會想盡辦法趕回來,團聚一堂參加“走北”活動。除了當地方巷村莊的人外,還有來自五湖四海游客,最多時有2萬多人參與“走北”,巷口摩肩接踵,十分熱鬧。
傳說,六合方巷第一代老祖宗方英從河南遷徙到此地謀生,他把全家安置好以后,只身一人又返回老家,并說把老家事處理完畢,估計要到正月十五小年才能回家。方英走后,眼看小年就要到了,他的夫人和3個兒子左等右盼,直到正月十五傍晚始終未見方英蹤影。兄弟3人在媽媽的帶領下連夜手持燈籠火把,北走尋親,邊走邊尋,結果始終未能再見親人。這以后,每到傳統元宵佳節,這里的男女老少除了舉著燈籠燃放煙花爆竹鬧元宵外,還要朝北面走上一段路程,這就是“方巷人走北”。
“方巷人走北”走成文化奇景,體現了方巷人對歷史的敬重、對先祖的追思、對生活的祈福和對未來的向往,這種崇尚美德、崇尚公德、熱愛家鄉、祥和鄰里的民俗活動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2013年“方巷人走北”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底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非遺傳承中感受江北“年味”
年味,不僅是人們對于春節的心理感受,更有其實在的載體。長蘆街道每年都會圍繞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動,將傳統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相融合,讓“老節日”在“云端”煥發新活力。去年元宵節,長蘆街道打造了“長蘆非遺民俗文化周”活動,現場活動全程直播,主播實時帶領網友暢品長蘆非遺,以“云端體驗+沉浸式暢游”新方式再現民間過年的歡騰場面……這些精彩紛呈的非遺年俗年味,以其承載的美好寓意正受到大家的普遍喜愛,讓廣大群眾感受著家鄉味、家鄉年。
推進非遺項目進課堂、進校園,與玉帶實驗學校合作,組建了“留左大鼓”“灣北小馬燈”“長蘆龍燈”等多支少兒表演團隊,做好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組織開展長蘆街道非遺民俗文化周活動,上線趣味游戲“方巷人走北賀新春”,一上線便引爆了朋友圈……長蘆街道圍繞著“非遺傳承”和“年味營造”持續多年打造長蘆品牌,讓非遺從展覽廳和記錄冊中走進傳統節日,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讓更多居民在非遺傳承中感受江北“年味”。
一米多高的滑軌顯示屏緩緩向前滑行,長蘆的故事開始了——時空交錯,展示墻上記錄著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屏幕里講述著今人的感悟與傳承……在長蘆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現代科技,可以詳細了解每一個非遺文化項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過程將新春的祝福傳遞到每一個參與者的心里,參與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了非遺文化背后的價值源泉。
讓非遺活起來,讓年味濃起來,讓百姓樂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而且還在與時俱進,不斷發揚光大。多年來,長蘆街道不斷擦亮“非遺文化之鄉”的靚麗名片,著力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都市有機融合,讓更多人感受到歡樂、祥和、喜慶的家鄉年味,為加快推動新區文旅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
新江北報記者韓正蓮
市級非遺“長蘆龍燈”
省級非遺金陵第一鼓“留左大鼓”
省級非遺“方巷人走北”
舌尖上的非遺“長蘆板鴨”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