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據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消息,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將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截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8年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于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從法律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進行了確認,需要根據法律的規定和要求,修訂現有規章制度與法律相銜接。
隨著黨中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以及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的發展,暫行辦法與有關法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際存在不相適應之處,需要全面修訂完善。
《辦法》中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的經驗和做法,將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理念成果和行之有效經驗,予以固定和規范,激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一步做好傳承工作,著力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北方昆曲劇院表演昆曲《牡丹亭·游園》 新華網 邢賀揚攝
一、明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辦法》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立足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尊重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注重社區和群體的認同感。
二、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條件和程序。《辦法》從技藝精湛程度、代表性和社會影響力、傳承活動開展、品質修養等方面,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條件作出了細化規定;明確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增加材料復核、根據需要安排現場答辯、公眾異議等評審程序和環節;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的公示時間修改為20日。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現場新華網 邢賀揚攝
三、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辦法》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要錘煉忠誠、執著、樸實的品格,增強使命和擔當意識,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在傳承、傳播等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要根據傳習計劃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義務履行和傳習補助經費使用情況進行評估。
四、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動態管理。《辦法》規定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明確取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具體情形;規范對去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管理,著力體現人文關懷。
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表演南音《風落梧桐》 新華網邢賀揚攝
據悉,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認定了五批共306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央財政給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2萬元的傳習補助,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記者袁思陶邢賀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