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皮影、倒糖畫,油茶、糌粑、胡辣湯,左邊一場川劇變臉,右邊一首陜北民歌,里面變著寶豐魔術,外面扎著濰坊風箏……這幾天,陜西榆林“非遺大集”上人山人海,處處有前來觀看體驗非遺的游客,老人們圍坐在秦腔臺邊,瞇著眼睛享受著傳統藝術,孩子們跳來蹦去,好奇地參觀著每一個非遺作品。
2月16日至2月20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在陜西榆林舉行,同步在榆林老街舉辦的“非遺大集”人氣旺盛,宛如過年般熱鬧紅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我們要為老百姓辦一個大節日,只有大家參與進來,有獲得感非遺的盛會 群眾的節日,才能真正地實現非遺的社會化保護。”
非遺年會落戶榆林
近年來,榆林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制度,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專門工作機構,并先后制定印發了《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還研究并制定了15條加強非遺保護的工作舉措,每年安排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為市級及以上傳承人增加補助,國家級傳承人則由所在縣區提供傳習所或工作室。
榆林的非遺文化十分豐富,涵蓋了中國非遺名錄的全部門類。榆林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項、省級66項、市級211項、縣級565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省級66名、市級420名、縣級1114名。榆林還建成了1個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陜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2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23個非遺專題館,94個縣級以上非遺傳習所和傳承基地。
“對于非遺,我們不僅要大力發掘、搶救性保護,更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崔淵介紹,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榆林以“非遺+節慶”“非遺+旅游”“非遺+體育”“非遺+鄉村振興”等多種“非遺+”為抓手,組織編寫非遺教材18本,先后讓30多個非遺項目走進校園、走進社區,累計開展活動25萬場次,還將陜北民歌和陜北說書納入榆林學院公需課,將榆林非遺正式列入高校課程,并在榆林學院設立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基地,為非遺的研究轉化提供理論支撐。
亮點紛呈的非遺年會
“太震撼了!”“什么時候來我的家鄉舉辦?”“希望這樣的年會和大集能夠經常舉辦”……在本報“非遺大集”這條微博下,網友們紛紛表達著自己對這場年會的感受和訴求。
2月17日晚,以打造“實景式非遺商業街區”為主題的“非遺大集”在榆林老街鳴鑼開市。“非遺大集”將古老厚重的文化遺產和新的時代內涵相結合,創新非遺展覽方式,將黃土神韻的陜北說書、唐宋韻味的“馬街書會”、巴蜀文化的茶館等各省代表性非遺項目有機結合,讓傳統嫁接時尚、經典走進群眾,使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讓人們在“沉浸式”“慢旅游”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本次年會以“打造非遺年度名片、綻放非遺絢麗色彩”為主題,權威發布了金融支持非遺“百千萬”計劃、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和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省榆林市)建設,上線了“非遺人之家”,探索了文化互鑒互融新途徑,多方發力共同助力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非遺不只是技藝,也不只是文化,其精湛作品背后所承載的藝術創新、價值理念、精神文明和中國故事,更是非遺傳承之本。”陜西省檔案局原局長、國家級項目陜北民諺省級傳承人王建領在首屆中國非遺論壇上表示。該論壇以“守正創新,弘揚非遺時代價值”為主題,圍繞“非遺以人民為中心”“非遺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非遺促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三大主題,探討非遺研究前沿領域問題,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重大意義。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