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嵩明“蒿枝龍舞”上榜省級非遺名錄
1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了《關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布了145項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嵩明縣傳統舞蹈 蒿枝龍舞 上榜 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蒿枝龍舞是民間的一種演藝活動,主要流行于昆明市嵩明縣小街、嵩陽、楊林、牛欄江等地,相傳也有近200年歷史。蒿枝龍舞兼有藝術表演和體育運動雙重功效。
“蒿枝龍”,顧名思義,就是用蒿枝制作而成。蒿枝龍的制作工序復雜。首先,需選用上好的水稻秸稈,用水浸泡,發軟后用手搓成80米左右的草繩,分4折、6折不等,合成一根,作為龍筋。寓意著四季發財,六六大順。做好龍筋之后,便取青蒿用草繩扎成節狀,再把已扎成節狀的青蒿捆分成10節捆扎在龍筋上,再把用青蒿扎成龍頭狀的“龍頭”扎于“龍筋”一頭,龍尾狀的“龍尾”扎于“龍筋”的另外一頭,這樣一條長為12節的“龍”初具龍形。所以把蒿枝龍做成12節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每一節就代表每一個月,有月月清潔,節節登高之意。蒿枝龍舞時,跟其它的舞龍技巧并無二樣?;蛴巫?,或翻騰,或跳躍,或行進,靈活自如。
受當地習俗及“小腳老奶”舞龍隊的影響,在小街鎮喜愛舞龍者甚多,他們互相交流學習,蒿枝龍舞及蒿枝龍制作方法也在交流中得以傳承。
蒿枝龍舞主要集中在嵩明縣小街鎮,小街鎮分別在2000年、2008年和2014年,先后三次獲國家相關部門授予的“全國民間藝術(龍獅)之鄉”稱號,2020年被正式命名為“云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部分素材:云南網、縣文旅局
編輯:顧燕波 卜圓圓
審核:雷霞
發布: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近日,省文旅廳赴省非遺中心調研并舉行“非遺+旅游”促進文旅融合座談會。在省文旅廳副廳長馬迎春看來,“非遺+旅游”的融合要重在“融”上。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