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推動涼山非遺特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幫助涼山非遺走出去、活起來,4月18日至22日,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機關黨委書記王勇、非遺科科長姚永梅的帶領下,在各相關縣(市)文廣旅局的支持下,負責“成都手作”運營的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勇等成都手作團隊一行先后到涼山州德昌縣、會東縣、會理市、西昌市、冕寧縣等地進行了非遺項目調研和選品工作。
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植根于它生長的彝寨藏鄉,14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勞動中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0項、省級非遺項目114項、州級非遺項目304項。調研團隊先后走訪調研了建昌板鴨制作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油壇肉制作技藝、燕麥酒制作技藝、羊毛氈制品制作技藝、碗碗糖制作技藝、會理紅銅火鍋制作技藝、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冕寧火腿制作技藝等近20家地方非遺項目生產企業及有關傳承人。
調研選品傈僳族火草織布非遺項目
涼山非遺商品特色鮮明、品質卓越。建昌板鴨、油壇肉、燕麥酒、碗碗糖、冕寧火腿等非遺產品制作精良,充分彰顯了少數民族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和勞動哲學;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羊毛氈制品制作技藝、會理紅銅火鍋制作技藝、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工藝繁復,流程講究,充分體現了涼山傳統工藝的精工品質和藝術之美。調研顯示,非遺生產企業、傳承人思想解放不夠,品牌意識普遍缺乏;非遺生產企業在市場運營、產品研發、設計推廣等方面缺乏專業支撐;部分非遺生產企業、作坊產能過小,產品僅在當地銷售。
調研選品冕寧火腿非遺項目
“成都手作”是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和支持下,由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打造的成都市非遺公共品牌。經過兩年的運營推廣,“成都手作”已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核心,“營銷推廣機構+研發設計機構+生產性企業”的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發展模式,得到了廣大傳承人、社會大眾、非遺主管部門、社會力量的高度認可。秉承“消費檢驗產品、市場傳承技藝”的理念,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及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和支持下,擬在全省推廣“成都手作”模式,推進傳統工藝振興,促進非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調研選品彝族銀飾非遺項目
手作模式將以品牌賦能產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創新產品,以傳統工藝項目為抓手,創建“線上+線下”新消費體驗場景,打造“品牌+項目+傳承人+產品+旅游+互聯網”的文旅農商融合模式,著力解決非遺傳承發展中的思想觀念、傳承人生存、各自為戰、品牌知名度低、市場風險承擔等五大問題,實現傳承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調研,手作團隊發現了涼山非遺項目在傳承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也看到了涼山非遺的獨特優勢和市場前景,手作團隊將深入分析調研數據和資料,引入手作模式,助力涼山州創建文旅新名片、非遺公共品牌“涼山手作”,讓涼山非遺走出去、活起來、火起來。“涼山手作”將以市場為核心、產品為抓手、工坊為載體,服務于傳承人、服務于鄉村振興、服務于涼山州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手作團隊將在涼山州政府及有關部門、傳承人、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將“涼山手作”打造成為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全國示范案例!
截至目前,手作團隊已對采樣的百余款涼山非遺商品進行了初選,價值五十余萬元的四十余款商品將進入線上渠道和線下實體門店展示銷售,屆時全國各地消費者都能通過手作平臺了解和購買到涼山非遺好物,感受涼山手作的品質和魅力。
(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涼山手作供稿供圖)
責編:朱珠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