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陜西新增34家省級非遺工坊
11月2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公布了陜西省第二批省級非遺工坊,共有34家單位入選。加上第一批52家省級非遺工坊,目前陜西共有86家省級非遺工坊。
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要求各縣(市、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支撐,用足用好各級各項支持政策,形成齊抓共管合力,統籌推進非遺工坊建設。要充分發揮非遺帶動就業增收作用,積極吸納弱勢群體、留守婦女、殘疾人參與傳統工藝的學習培訓,激發內生動力,有效促進就業、持續增加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將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大活動,幫助非遺工坊進行線上線下宣傳和營銷。各縣(市、區)也要以組織開展傳統工藝培訓、擴大傳統工藝產品銷售渠道為重點,積極支持本地非遺工坊參加各類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同時,積極組織非遺工坊產品走進景區開展展銷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實幫助人民群眾持續增加收入。
同時,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將對非遺工坊實施動態監督管理,對帶動就業人數多、增收效果明顯的非遺工坊予以表彰,并給予適當補助。對工作不力、弄虛作假的非遺工坊責令相關市給予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摘牌。
第二批陜西非遺工坊名單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隨著暑期旺季臨近,西安有望進一步釋放文旅潛力,持續領跑西北旅游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在陜西,消費者跨省游目的地TOP5中,洛陽(牡丹文化節)、成都(休閑旅游)、北京(文化體驗)分列前三,體現“文化+生態”的復合型出游需求。這個清明假期,“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