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川(左一)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部分圖片來自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通知,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評審工作即將啟動。6月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趙紅川在接受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專訪時,介紹了評審工作進行的情況。
趙川紅在采訪中介紹道,建立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制度、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將更多具有重大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項目列入名錄體系予以保護,是非遺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工作。這其中,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在四級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不斷優化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對于構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7年以來,四川省共認定了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611項。這些代表性項目以調查記錄、檔案和實物資料收集保存等形式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目前存續狀況良好。但趙紅川也在采訪中強調說,雖然四川省的名錄體系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是非遺名錄體系建設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與非遺資源大省地位還不相適應,尚未達到建設非遺強省的基礎要求。
非遺蜀繡
因此,為了優化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補足四川非遺發展的短板,文旅廳于5月引發開展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本次申報工作還首次啟用了網絡申報平臺,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全面運用。為此,文旅廳還將統籌省市文旅部門、非遺保護中心、非遺保護協會力量,加大方案完善優化、申報工作培訓、非遺專家指導等全流程關鍵環節工作力度,使用線上方式開展全系統培訓指導。
目前,在前期面向社會全面申報的基礎上,各市(州)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初評和遴選工作。在經公示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批準后,將于7月通過申報平臺報送至省文旅廳。在經過初核并完成申報資料修改完善后,將組織專家開展評審工作,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形成評審結果,向全社會公示。年底前,省政府將對評審結果進行審定,公布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