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6月10日訊(本網記者 張慧雅 任磊 張蘭琴)6月10日,記者從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今日在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中,甘肅蘭州牛肉面制作技藝、臨潭萬人拔河、甘南鍋莊等15個項目入選。
入選公示名單的15個非遺項目中,甘南州5項(龍頭琴彈唱、萬人扯繩賽、龍神賽會、甘南鍋莊舞、東山轉燈),定西市3項(隴西云陽板、岷縣寶卷、岷縣當歸加工技藝),隴南市2項(兩當號子、西和麻紙制作技藝),武威市2項(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蘭州市1項(蘭州拉面制作技藝),張掖市1項(甘州小調),酒泉市1項(肅北蒙古族祝贊詞)。
甘南鍋莊表演(資料圖)
目前,甘肅已建成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3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8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計493項省級代表性項目;全省各市(州)共公布2107項代表性項目(市州級);各縣(區)共公布5241項(縣區級)代表性項目。全省認定68名國家級、61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3036名市(州)級傳承人、7814名縣(區)級傳承人。
蘭州牛肉面制作技藝教學(資料圖)
“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4億元,甘肅省財政累計投入1.06億元,用于支持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年來,甘肅文化和旅游廳始終堅持把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作為推動文化旅游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建成完整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廣泛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非遺購物節”等活動,力爭讓蘊藏在隴原大地上的2.7萬余條非遺線索(項目)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旅游生活。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