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張漫子、張潔茹)記者近日從在京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階段性總結推介會上獲悉,自2012年以來,涵蓋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曲藝等多個領域的7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被陸續記載、梳理,集結成冊,并翻譯為英語、日語、阿拉伯語等語
4月29日,“文化記憶 璀璨京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匯報展覽”開幕。圖為全聚德、王致和、便宜坊、都一處、剪紙、內畫鼻煙壺等現場技藝展演。主辦方供圖 千龍網發 千龍網北京4月29日訊(記者 馬文娟)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京繡、剪紙、京派內畫鼻煙壺制作大師現場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不斷發展,非遺文化不斷出現在人們眼前,而面對非遺文化傳承困難這樣的問題,為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喚醒非遺文化活力,日照在非遺生產性保護和文創產品開發方面不斷創新,逐漸探索實踐出“非遺工坊+”的新方法,“非遺工坊+”模式包括三種“非遺工坊+傳承人”
近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該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這一話題再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推上熱門。我國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之一,20
【一線講述】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在寧夏隆德,祖祖輩輩過年都要耍社火、賞花燈。從我記事起,就跟著大人學做花燈,到我兒子手上已經傳了五代。 20年前,我從村里搬進了縣城,在文化館附近開了間書畫裝裱店。每逢過年,文化館總請我們去做花燈,手藝一直沒生
記者從電白區文廣旅體局獲悉,電白立足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多措并舉,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力度,目前全區共有非遺項目25項,其中《高腳獅子舞》等4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龍舞》等12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非遺傳承人40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喬曉光紙,是人類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區的文明在紙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傳統。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的漢代已發明了成熟的造紙技術,并在后續的年代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紙術的發明影響了世界文明的傳承與傳播,
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丁蘭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紅茶制作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
光明日報訊(光明網記者靳鈴涵、李佳琦)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的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于2023年2月21日公布了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提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水平。3月22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大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設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太原成立。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極為豐富。2005年山西省正式啟動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