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漯河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市文化館承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春芽行動”漯河市文化實踐員非遺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邀請中原琴書藝術團,走進源匯區老街街道新華街社區,為社區群眾帶去了精彩的琴書表演。
非遺琴書,明清時期起源于河南東部,后來流傳到山東、江蘇和安徽北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馬如金老師作為漯河市第四代琴書傳承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研磨,不斷創新發展,把瀕臨失傳的非遺琴書發揚光大。琴書這一民間藝術,具有演唱方便、通俗易懂、高雅動聽的特點,琴書的演唱不受任何地域環境的限制,接地氣、正能量,新詞、新曲、新編、新唱。臺詞干凈、表演正派,喜怒哀樂、生動活潑、寓教于樂。
當天下午,演出還沒有開始,新華街社區的演播廳就已座無虛。演出在《樂器合奏琴書序曲》中拉開帷幕,9名演員相繼帶來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傳萬家》《文明路上把勁加》《沙澧河贊歌》《郾城知縣溫德裕拜祭許慎》等十多個精彩的節目漯河:志愿服務進社區 “非遺”琴書顯魅力,觀眾掌聲、贊嘆聲不斷。
“非遺進社區”是市文化館“春芽行動”漯河市文化實踐員志愿服務活動的一部分,旨在讓非遺文化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服務于人民群眾,也讓曲藝琴書更好地走進人群,沾人氣、接地氣,實現非遺活態傳承,同時進一步激發社區居民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熱情。本次演出,展現了琴書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讓琴書在傳承和發展中煥發新的活力。(來源:漯河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