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訊(記者 王永剛 肖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讓云南各民族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活力,綻放迷人光彩。
云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經過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鑒,經濟相互依存,情感相互親近,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貢獻了絢爛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社會、體現當代價值,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不斷加大非遺立法保護的力度。在頒布實施《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印發《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基礎上,2022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高位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全面推進、走深走實。
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建設有突破性進展。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云南省22個項目入選,涉及2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我省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涉及14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其中傣族剪紙和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省政府公布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41項,各州(市)政府公布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15項,各縣(市、區)政府公布縣(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766項。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19人,州(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568人,縣(市、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63人,項目及傳承人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公布了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非遺傳承傳播品牌化影響力日益擴大。我省建立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據庫,強化數字化保護記錄。完成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資源的全面數字化記錄保存;開展7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隔年舉辦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舉辦12屆、云南省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已舉辦2屆,形成了云南非遺傳播展示的特色和亮點。
深度推進非遺融合發展。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貢山縣和瀘水市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發揮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作用;全省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合理利用非遺資源推進旅游產品提質增效。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每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向全社會宣傳普及非遺知識、展示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重要平臺,是全國人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的重要節日。自2006年以來,云南已連續16年組織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人民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激發非遺活力 創造美好生活”“鄉村振興 非遺同行”。活動期間,在嚴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礎上,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圍繞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除在主會場舉辦展演展示活動以外,還將組織舉辦“七彩云南·非遺購物節”線上活動,開展首屆“云南非遺伴手禮”評選以及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示活動,展示非遺的價值與魅力,反映非遺保護成果及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相映的場景面貌。
(圖片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