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非遺的保護傳承還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申報輕保護。一些地方對非遺的文化屬性認識不足,申報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數量,對如何有效保護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創新不足,傳承人隊伍后繼乏力。三是開發熱市場冷。非遺項目向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轉化的“開發熱”不斷升溫,非遺和各業態融合看似表面紅紅火火,但市場冷熱不均。
非遺是以傳承人為重要核心的活態傳承,只有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現保護與傳承。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該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進非遺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融合發展。要將具有地方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合理規劃和利用現有場館,在公共文化設施中設立專門區域,用于非遺項目的收藏、展示、傳承、傳播和研究。
二是建立對非遺項目的多元化資金扶持體系。用好用足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非遺保護。鼓勵企業及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廣泛參與非遺保護,“認領”非遺創新孵化項目,嘗試和探索將傳承人利益捆綁的多元主體開發和績效管理機制,加大非遺產品的市場流通活力。推動金融機構、專項基金助力非遺,建立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連接兩個資源。
三是加大非遺傳承后備力量培養力度。通過設立獎項對具有卓越貢獻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體)予以獎勵,增加保護經費和生活補助,讓其安心開展非遺技藝的傳幫帶。繼續實施傳承人的研培計劃,探索推進非遺與學歷教育結合,制定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帶動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非遺人才的儲備建設中。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