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是采用自制織布機,以麻為原料,經過繁雜工序紡織布匹的傳統手工技藝。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流傳分布廣泛,在武都境內主要分布在魚龍、隆興、安化、甘泉、三河、洛塘等十余個鄉鎮地,在白龍江流域和西漢水流域都有流傳。民間織布技藝于2017年10月公布為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織布技藝已有千余年生產歷史。《武都縣志》記載,解放前武都縣群眾的服飾簡樸,除少數大財主能穿綢緞外,大多數人均穿自織土布,俗稱“州布”或麻布。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極為復雜,當地老藝人傳言:大工序二十四道,小工序七十二道,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麻布優點很多,譬如耐磨強度高、吸濕、導熱、透氣性極佳等。從種植到手織布制品,無污染,不經化學處理、漂白、印染等,無任何化學成分,無任何添加。穿著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作用,具備市場經濟價值,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
在上世紀中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年代,老土布紡織進入低谷。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作坊式的民間紡織興盛起來。到了九十年代,打工潮對農村強烈沖擊,農村勞動力嚴重緊缺,自然,工序繁雜而價格低廉的老土布制作逐漸被人們丟棄。進入二十一世紀,老土布紡織只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及其少量后代熟悉,織布技藝瀕臨失傳的困境,急需保護。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包括武都織布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