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一市級非遺項目因造假被撤銷
本報訊(記者李玉波)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發布通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59條規定,因項目申報人周斌和項目保護單位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在“周氏揉筋復骨術”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過程中弄虛作假,未盡保護單位法定義務,經研究決定,依法撤銷市級非遺拓展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和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保護單位資格。
據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孫成介紹,周斌于2020年3月30日加入公司,他一直稱自己祖傳正骨,并在很多單位任職。
“2020年6月,周斌開始在烏拉特前旗申報非遺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希望公司支持,因為他說申請的是他家祖傳的技法,所以在申報過程中公司也給予幫助。”孫成說,“在他申報成功后,我們發現他的申遺資料存在造假并且通過親戚利用關系辦理的違法違規行為,所以我們向當地相關部門舉報,取消我們對他申遺項目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自2003年非遺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非遺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非遺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可在個別地方還存在個別暗箱操作行為。
2015年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的紅茶制作技藝傳承候選人王某,在公示期內就被9人聯名網上實名舉報,質疑其相關履歷、師承關系造假虛構。更有甚者,直接聯系購買非遺相關實物,冒名申報非遺傳承人,且通過審核,搖身一變成為非遺傳承人。
非遺造假,究其根源,無非是非遺之名與非遺之利。非遺項目一旦申報成功,項目傳承人也會同時指定。傳承人不但能得到政府機構的官方認可,即非遺項目的證書與補助金,也能受益于因官方認可而衍生出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業內人士建議,加大對非遺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使非遺造假違法成本提高,形成法律威懾力。如因相關利益牽涉,審核人員違規操作,應負有連帶責任。非遺審核具體而煩瑣,不能為了完成任務、達到指標,而有所松懈,放寬標準。
來源: 工人日報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去了幾趟順德,吐血整理出這篇超詳細兩天一夜的游玩攻略,包含美食攻略、免費景點和住宿以及交通游玩路線,讓最近想去順德游玩的友友們作為參考,超適合情侶和閨蜜周末出行~去順德玩有這一篇就夠啦,最近要出發順德的友友們可以收藏起來啦,關于順德旅游還有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